入学公平是守护教育公平的重要关口,与每一个学生家庭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是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
眼下正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招生季,在全国多数城市小升初推行免试就近划片入学等政策背景下,各地“掐尖”“暗箱操作”等招生乱象明显减少。
然而,阳光之下也有阴影,一些隐蔽的违规招生行为,让部分家长对择校仍心存侥幸,也让很多家长对招生环境的公平性心生焦虑。
警惕招生季可能的乱象
为了让孩子能进入这些“好学校”,家长不惜花费大量金钱和精力,送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竞赛等,以获取竞争优势。培训机构则趁机推波助澜,大肆渲染焦虑氛围。
“择校热”和“补习风”蔓延,社会焦虑随之不断攀升。网上常有家长无奈倾诉:“每到招生季就睡不着,很担心孩子走不好这入学第一步。”
看似平静却异常激烈的升学“军备竞赛”,就像无形的枷锁,牢牢束缚着无数家庭,而这种焦虑一定程度上源于招生入学环节存在的不规范行为。
认识乱象背后的原因
违规招生现象为何仍旧存在?其背后隐藏着诸多矛盾,主要表现为:
教育资源分配的“马太效应”。过去很长时间,优质教育资源呈现“中心城市集聚、重点校垄断”的特点。城乡、区域、校际之间的教育水平有着很大的差距。名校凭借资源优势通过“掐尖”招生维系其强势地位,普通学校则被裹挟陷入生源争夺的内卷之中。
这种结构性失衡催生了“名校情结”的社会心理。家长不惜重金购买学区房、挤破头争抢“共建名额”,实质是对稀缺优质教育资源的恐慌性争夺。
评价体系导向偏差。虽然小升初没有考试,但中高考成绩仍是大众评价一所中学实力的硬标准。升学压力自然传导至小升初阶段。初中学校为了高升学率,千方百计争夺优质生源,以此证明教学实力。由此,有的培训机构趁机从中渔利,形成灰色产业链,误导了学生和家长,导致义务教育阶段成为升学链条的“预赛场”。
阳光“亮剑”
今年3月,教育部再次印发通知,继2024年之后,再次启动义务教育阳光招生专项行动。此次行动明确提出严格实行就近入学政策、严格落实免试入学要求、严格管控特定类型招生、严格规范民办学校招生等重点任务。
专项行动明确,巩固2024年行动成果,进一步整治“暗箱操作”和“掐尖招生”行为。要求严格实行就近入学政策,划定片区预警机制,动态监测学龄人口,对未录取的学生“兜底”保障。同时,对特定类型招生严格管控,外语、体育、艺术等项目实行省级审核,杜绝“小升初”文化课测试,堵住地方搞“擦边球”的可能;对民办学校严格规范,落实“公民同招”,超计划招生要核减计划,有停办风险的学校也将提前预警。
政策总体呈现出实现从机会平等到规则公平的深化特点。不仅有禁止性规定等刚性约束,更有柔性关怀,强调要全面落实“两为主、两纳入、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政策,简单来说,居住证就等于入学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行动还要求各地制定多孩子女“长幼随学”政策,这对多孩家庭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二宝三宝可申请跟哥哥姐姐同校,方便家长接送照顾。
为了确保此次行动取得实效,专项行动在还公开了省级举报投诉受理渠道一览表,包含了热线电话、邮箱、网络专栏、投诉平台等渠道,并逐一明确了开通时间,有的持续数月,有的畅通全年。同时,教育部于4-9月在中国教育督导微信公众平台设立“义务教育违规招生问题”专栏,将严肃查处招生入学环节中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敞开大门,接受监督,展示了政府的坚定决心,更增强了公众信心。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折射出家长对孩子的殷切期望,也反映了当下社会普遍存在的教育焦虑。专项行动的深层价值,就是聚焦规范招生秩序,纠正教育乱象,维护公平正义,为入学焦虑降温。
招生不是筛选谁,而是要接住每一个孩子;招生不是提前定义好学生,而是保障每个人的起点。阳光招生强调资源的均衡,目标是整体改善教学质量,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未来,不是让好学校来选好学生,而是让所有的学校都有能力培养好学生。
阳光招生的目的不是简单地管住学校,而是致力于构建一个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各归其位、良性互动的教育生态,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公平的阳光下自由成长。
作者:张晓燕
编辑:袁琳
审核:周玉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