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降重秘籍”何以流行?
发布时间:2025-06-20 15:03 来源:“山东教育宣传”微信公众号作者:袁琳 A+A-
-分享-

  一年一度的答辩季来了,论文查重又成为热议话题。为了将查重率降到限定范围,一些毕业生总结出了各种“降重秘籍”,并在网上广泛流行。比如同义词替换、语序颠倒、长句改短、短句改长等,更有甚者采用“中译英再译中”的离谱操作。

  一番折腾下来,原本逻辑清晰的学术论文,硬生生变成了语义模糊的逻辑拼凑。这不仅无法提高论文质量,往往还会消磨论文的学术价值,整篇文章面目全非。

图源:豆包AI

  不仅是大学毕业生毕业论文要查重,科研人员在期刊或杂志上发表学术文章,教师在晋升职称时所发的论文、课题研究等也要查重。查重作为学术原创性检测的技术手段,其存在根基在于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刚性约束,并已得到了广泛应用。

  查重本身是为了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对抄袭现象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有助于净化学术环境,这无疑是积极且必要的。

  在学术生态中,查重机制犹如精密的“学术净化器”,通过技术手段对论文进行筛查,有效遏制了学术不端行为的泛滥,督促学生秉持独立思考的精神,规范引用他人成果,从而维护了学术界的公平正义。

  网上多起引发社会哗然的学术造假事件,正是查重制度发挥了监督作用,及时揪出了这些学术蛀虫,彰显了查重对于维护学术诚信的重要价值。

  不过,论文查重既有有利的一面,同时又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弊端,对此,我们应正确看待,既不能盲目信任,又不能置之不理。

图源:网络

  查重并不是万能的,查重系统的机械化判定方式便是其短板。以国内高校普遍采用的中国知网、万方等平台的查重系统为例,虽然它们在检测论文重复率方面具有一定的便捷性和高效性,但在实际操作中,其算法对某些专业呈现出显著的“过度敏感症”。

  前不久,清华大学某法学教授就发文指出,法学论文要做翔实的文献综述,对既有学术观点做较为全面的梳理,“几乎必然会导致重合率的升高”。这种极为苛刻的查重,导致法学专业的学生在写论文时不敢引用法条与司法解释规定的内容。

  其实不只是法学,很多文科专业的同学在写论文时都会引经据典,这是为了支撑论点,也是学术研究的硬性要求。于是,有同学表示,为了“降重”,都被逼得去改名人名言了。

  而且,随着论文写作中AI工具的使用日益普遍,一些高校开始引入AIGC检测机制,试图对“AI参与度”进行管理与限制。继查重、盲审、答辩之后,“AI率”逐渐成为影响论文通关的“拦路虎”。

  也有学生发现,“AI率”的检测实际并不稳定:在未修改正文内容,仅增加参考文献和封面后,检测值竟从27.2%降至0.5%。有人评价,这类检测在技术上尚不成熟,甚至可能误伤真实的原创内容。

  有专家指出,主流的AIGC检测工具存在明显的技术局限,在语义理解、数据处理等方面存在不足,学科固定术语、法律条文等内容常常被错误标红。与此同时,学术界缺乏统一的AI检测标准。不同高校对毕业论文,AI生成率的具体要求存在差异。不同检测工具的算法和判定标准也存在不同,同一篇论文在不同平台查重结果可能大相径庭。因此,对于现阶段处于发展期的AIGC检测,短期内或可对学术不端形成震慑,但不应成为教育评价的长久依赖。

图源:摄图网

  再回到探讨论文查重本身。若论文写作的重点不是问题意识、论证过程、学术创新,而是如何避免重复率的提高,带来的不仅是一种本末倒置,更有可能是论文写作质量的整体性下降,甚至有可能会对学科教育、学术体系产生负面影响。这是应该引起高度重视、警惕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评价原则已从传统要求转变为“坚持科学有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显然,“查重至上”的学位论文审查导向不符合新时代教育评价原则。

  评判论文,需要从“技术为主、以人为辅”转向“以人为主、技术为辅”,查重率只能作为一种参考数据。高校也应回归学术评价的本质,建立相应的学位论文评价体系和操作手册。

  调整论文查重中重复率的判定标准很有必要。对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等几乎必然存在重复语段的章节,不妨降低其重复率权重;对不同学科的重复率上限,也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此外,设置申诉复审机制,也有利于使查重机制更加精准。现行的查重机制,将论文的命运都交给计算机系统裁决,固然能保障效率,但也要为机器误差留出兜底方案。有必要保障自认受到“误伤”的学生的申诉权,并由相关学科专家进行人工复审。

  高等教育培养的应该是有独立思考能力、能产出真正学术成果的人才,而不是擅长玩文字游戏的“降重高手”。查重制度的初衷,是为了杜绝学术不端,守护学术诚信。解决这一问题,要从根本上提高科研工作者的学术道德水平。

  对于学生而言,平时激励和培育学生的原创精神,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学术诚信的意识,对作业、课程论文等进行仔细检查,比最后进行学位论文查重更重要。

作者:袁琳

编辑:白天

审核:周玉森

相关阅读

涛声里的“最后一课”

张军桥在异国他乡完成了人生的“最后一课”,在滔滔浪涛间架起了一座跨越国界、穿透时空的精神丰碑。

08-04 10:52“山东教育宣传”微信公众号

建设创新型职业院校 培育担当时代重任的“新职人”

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紧密相连。“新职人”可以简单理解为从事新兴职业的人,他们服 ...

08-04 15:53《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让地域文化有机融入乡村体育

体育,是学生生命力的外在体现;文化,是地方精神的内核载体。在笔者任教的巨野县乡镇初中,体育教学面临着课程资源匮乏、学生参 ...

08-05 14:53《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