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涛里的“最后一课”
发布时间:2025-08-18 10:17 来源:《山东教育》(综合版)作者:周玉森 袁飞 A+A-
-分享-

  这是一次“生命火种”跨越山海的传递,更是一曲人类命运“休戚与共”的和鸣。

  6月15日,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的海浪吞没了年仅38岁的张军桥,却将他以生命托举生命的英姿,永远镌刻在了两国人民的“心桥”之上——面对暗流中挣扎求救的当地民众,张军桥没有丝毫犹豫,纵身跃入汹涌浪涛之中,将落水者托举上岸,自己却永远留在了那片蔚蓝之中。

  这位来自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麻醉科的中国第27批援坦桑尼亚医疗队队长,以纵身跃入波涛的决绝姿态,托举起他人生命的希望,诠释了“医者仁心、生命无界、大爱无疆”的真谛。这是一位医者对生命的赤诚守护,也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在最后时刻奉献的“生命课堂”,在滔滔波浪间架起了一座跨越国界、穿透时空的精神丰碑。

  “我一辈子只做一件事,那就是当医生,救死扶伤。”这是张军桥的人生信条,也是他终生践行的承诺。

  从学医期间在社区普及急救知识,到工作后自费购买模拟人“摆地摊”教学;从援鄂期间在重症病房与死神赛跑,到援非时手把手传授先进医疗技术……在十几年的从医生涯中,张军桥始终把“生命至上”铭刻在每段人生旅途中,用专业与热忱搭建起跨越时空的生命课堂。

  他的生命课堂没有围墙,而是在街头巷尾生根发芽。2020年从湖北返回后,张军桥决心免费普及心肺复苏术。当夜幕降临,在潍坊人民广场上,张军桥以摆摊的形式跪在仿真人体模型前,为过往的市民公益讲解心肺复苏动作。此后,他还发起“心跳行动”,组建志愿服务队,推动“急救复苏进校园”“急救复苏进企业”,让一个人的坚持逐渐转变为一群人的坚守。

  当张军桥的身影跪在人群之中,手掌在模型胸廓上反复按压,汗水浸透身上的绿色防护衣时,“生命的火种”也被烙印在数万名市民的生命记忆中。

  2024年年初,张军桥的医者之路从山东潍坊的街巷延伸到非洲大陆的原野,但他“救死扶伤”的信念却未曾有过一丝动摇。

  “抛弃所谓的国籍、人种,生命是我最看重的。”在非洲大地,张军桥是技术与人道的双重播种者。面对当地医院麻醉师短缺的困境,他从教学抓起,反复示范、手把手教学,参与疑难手术,指导麻醉新手,举办培训班,协助设计麻醉流程,将知识和经验无偿传授给当地同行;面对8岁的先天性脐疝患儿因贫困无法得到有效救治,张军桥带领医疗队不仅无偿为其实施手术,而且给孩子取名为“齐鲁”——这不仅仅是他对家乡的牵挂,更是中非友谊在生命里的具象化。

  张军桥跃入波涛的身影,成为连接中非人民心灵的永恒纽带。“他是中国人,也是我们坦桑尼亚人永远的家人。”在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穆欣比利国立医院为他举办的追悼会上,一名当地护士潸然泪下。一名当地网友则在社交媒体上发文:“我们失去了一位真正的医生,一位选择逆流而上的人。他用自己的生命换回了别人的生命。”

  当张军桥冲向翻滚的浪涛,用尽最后的气力将落水者托举上岸,逐渐消失在达累斯萨拉姆海域的浪花中时,“休戚与共”的真谛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中得到了动人诠释。

  8月12日夜晚,齐鲁大地星火齐明,16地市地标建筑同时点亮璀璨灯光,齐鲁儿女用最高礼仪,为用生命架起“希望之桥”的英雄加冕荣光。从6月被追授“潍坊市见义勇为英雄”,到7月被追授“山东省道德模范”,再到8月被追授“齐鲁时代楷模”——荣誉的背后,是他短暂生命迸发的耀眼光芒,也是对其精神丰碑的深情礼赞。

  他的人生厚重而炽热,这份荣光恰如其分。他所诠释的精神——镌刻于齐鲁血脉的勇毅与赤诚、奉献与担当,犹如盏盏明灯,不仅照亮山河,更将照亮后继者的征程。

  回望齐鲁大地,张军桥不是孤行者。在这片热血浇灌的土地上,崇高的选择总在生死关头熠熠生辉。

  同为医者,“齐鲁时代楷模”白晓卉,在支援威海疫情处置时,连续奋战在检测一线,最终因突发疾病倒在岗位上,用生命践行了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誓言;“全国见义勇为模范”伦学冬,扎根乡村学校十余年,2019年为救落水男童,拼尽最后一丝力气将孩子托上岸,自己却永远离开了心爱的讲台。

  他们与张军桥一样,用生命书写了“平凡中的伟大”。

  白晓卉曾说“我愿以我所学,尽我全力,用心守护患者健康”,伦学冬在笔记里写到“教师要用教育的智慧来融化学生的失败”,张军桥则用“生命只有一次,狂野而珍贵”概括人生——这些话语朴素却滚烫,道出了他们共同的追求:职业的价值,不在于光鲜,而在于能否挺起责任的脊梁;人生的意义,不在于长度,而在于是否愿意为他人注入温度。

  张军桥走了,但他的故事将被永远铭记。汹涌浪涛中的奋力一举,是他用生命写就的最终“处方”:救死扶伤,是生命的本能;舍己为人,是人性的光辉;大爱无疆,是人类的赞歌。这堂无声却惊天动地的“生命之课”,将永远回响在中华儿女的血脉深处,回荡在非洲的广袤大地,成为中非两地人民心中永不熄灭的灯火。

作者:周玉森 袁飞

编辑:白天

审核:周玉森

相关阅读

涛声里的“最后一课”

张军桥在异国他乡完成了人生的“最后一课”,在滔滔浪涛间架起了一座跨越国界、穿透时空的精神丰碑。

08-04 10:52“山东教育宣传”微信公众号

建设创新型职业院校 培育担当时代重任的“新职人”

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紧密相连。“新职人”可以简单理解为从事新兴职业的人,他们服 ...

08-04 15:53《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让地域文化有机融入乡村体育

体育,是学生生命力的外在体现;文化,是地方精神的内核载体。在笔者任教的巨野县乡镇初中,体育教学面临着课程资源匮乏、学生参 ...

08-05 14:53《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