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风采
山野里的素养生长—— 济南市六里山小学“小香山”赋能教育新生态
发布时间:2025-08-26 08:45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作者:刘洋 A+A-
-分享-

  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小香山的石阶上已传来济南市六里山小学学生的欢笑声。三年级学生小林正蹲在一株蒲公英前,手里的放大镜在阳光照射下映出细碎光斑。这是学校“山野课堂”中的寻常一幕。如今,小香山已不再只是学生课后嬉戏的乐园,更成为催生教育新生态的资源库。

  课程根系深扎山野:从课本到自然的认知革命

  “老师,您看!这只天牛的触角比课本上画得更好,像小鞭子!”在小香山专项课堂上,学生们争相表达自己的观察。六里山小学打破传统课堂的围墙,构建起山野课程体系,让知识在触摸树皮、观察叶脉的过程中自然生长。

  在低年级的“自然探秘课”上,教师带领学生在校园模拟的小香山微景观里开展“五感游戏”。蒙眼触摸不同树种的树皮,用鼻尖分辨艾草与薄荷的香气,聆听松针落地的簌簌声。这些具象体验让“植物特征”不再是课本上冰冷的文字。在二年级学生制作的“自然手账”里,贴着带露珠的花瓣标本,画着歪歪扭扭的蚂蚁搬家路线,字里行间满是“原来,蒲公英的种子有小伞”的惊喜发现。

  中年级的小科学考察团每月都要完成“小香山气候日记”。在深秋的一次考察中,学生发现同一棵柿子树,向阳面的果实比背阴面早成熟一周。这个意外发现催生了跨学科探究:数学教师指导绘制生长曲线,科学教师讲解光合作用原理,语文教师鼓励写下观察随笔。

  在高年级的香山创客坊里,学生将山野资源转化为创意灵感。用酸枣枝制作的微型书架、以枫叶拓印为封面的笔记本、标注植物分布的校园地图……这些充满灵气的作品背后,是地理测绘、美术设计、环保理念的融合应用。

  德育新芽破土而出:在山野实践中涵养品格

  “老师,这棵小树苗被踩弯了,我们能救救它吗?”雨后的小香山步道上,四年级学生自发组织了苗木救护队。他们用树枝搭建支架,在周围竖起“小草怕疼,请绕行”的警示牌。这场由学生自主发起的活动,正是“小香山精神”的生动注脚。

  在每月一次的“环保卫士行动”中,总有家长志愿者的身影。当孩子们踮着脚尖捡拾塑料袋,当家长跟着孩子学习垃圾分类知识,教育便超越了校园的边界。五年级学生发起的“落叶再生计划”也颇具创意:收集枯枝落叶堆肥,把培育出来的蔬菜苗送给社区老人。“原来,一片叶子能走这么远的旅程”,学生在实践报告里写下的这句话,道出了责任教育的真谛。

  在“小香山文化讲堂”里,六年级学生小张正有声有色地讲述着“香山寺传说”。为了讲好这个故事,他利用周末时间走访老人、查阅地方志,甚至学着绘制简易的寺庙布局图。这些由学生主导的文化传播活动,让地方历史不再是博物馆里的老物件,而成为流淌在校园里的鲜活血液。

  家校社共筑生态圈:让教育如山林般共生共荣

  “爸爸快看!这就是科学课上说的层间植物!”在“亲子山野研学”中,四年级学生小陈兴奋地拉着爸爸辨认藤蔓植物。这种将家庭纳入教育生态的尝试,让家校合作变成了共同探索的“双向奔赴”。

  社区园艺师老李是学生喜欢的校外辅导员。他时常带着嫁接工具走进课堂,教学生给果树“做手术”;带领学生在社区公园里开辟试验田,观察记录不同肥料对蔬菜生长的影响。

  “小香山科考队”的徒步日志里记录着许多难忘的瞬间:为观察夜行动物在山顶等待数小时的执着,迷路时用指南针重新定位的冷静,发现濒危植物后立即联系林业部门的责任感。这些在山野中磨砺出的品质,恰是课堂无法给予的。

  每年年末的“香山赏花文化节”总能引爆朋友圈。学生用树皮制作的浮雕画、用数据可视化呈现的生态报告、自编自导的“香山传说”课本剧……这些多元成果的背后是评价体系从“分数至上”到“全面生长”的转变。

  教育就像一片森林,每名学生都是独特的树种。在这片由学校、家庭、社区共同守护的教育山林里,每颗童心都能像种子一样,找到属于自己的阳光与土壤,绽放出生命最美的姿态。

  (作者系济南市六里山小学校长)

作者:刘洋

编辑:白天

审核:周玉森

相关阅读

临沂玉龙湾小学:四维突破 打造劳动教育新模式

在新时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劳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山东省临沂玉龙湾小学以“农耕劳动教育”为核心突破口,历经13年深耕细 ...

08-01 10:34中国教育报

“荷”香四溢 育梦远航——山东省曹县魏湾镇中学将荷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山东省曹县附近有一座大型平原水库——太行堤水库,莲藕种植面积8500亩,盛夏荷花盛开,被誉为“万亩荷塘”,形成“接天莲叶 ...

08-01 11:06中国教育报

淄博市周村区新建路小学 深化教学改革 点燃思维之光

淄博市周村区新建路小学是一所创办于1926年、承载近百年教育文脉的老校,在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浪潮中勇立潮头,持续深化 ...

08-01 11:10中国教育报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