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审美品格的塑造与人文精神的滋养。
“本次展出的中小学创意作品,将艺术教学、美学理念、核心素养与文化传承有机相融,让艺术回归生活,与日常共鸣,真正实现了‘化美于心、融美于行’。”在淄博市张店区美术教研员槐浩看来,每件作品都是有生命的,都是一份鲜活的“美的说明书”,都是为张店区“一校一品”的“大美育”持续注入生命力的一次生动诠释。
一校一品,美育扎根校园土壤
“校校有项目,人人有专长。”这不是口号,而是张店美育6年深耕的真实写照。
从木雕、蜡染、烙画、蓝晒,到篆刻、剪纸、彩釉、皮影……非遗项目不再是遥不可及的“遗产”,而是学生手中可触、可感、可创造的活态文化。张店区教育研究中心通过系统化的课程设计、实施与评价,推动美育从“技法传授”走向“素养育人”,让每所学校都成为“美育超市”,每名学生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艺术表达。
张店八中的陶艺课程上,学生捏出了带有青铜纹样的杯盏;在张店三中的篆刻教室里,传出金石清音;张店七中的核雕,在方寸之间展现大千世界;张店区重庆路小学则通过陶瓷壁画讲述从古齐国到当代的制陶历程……美育,在这里不仅是课堂,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
课程迭代,从1.0到3.0的跨越
从非遗进课堂到跨学科融合,从传统技艺复兴到数字化创新,张店区的“大美育”将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与教育教学紧密结合,探索出一条非遗传承和课程超市相结合的教研课程开发之路,让非遗课程根植校园,助力教师专业成长。通过非遗课程、艺术实践与课程超市的深度融合,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创新能力与文化自信。
美育的活力来自不断创新与迭代。张店区美术项目课程历经从1.0的主题作品创作,到2.0的项目化学习,再到3.0的数字化动态课程,实现了从“做作品”到“育素养”的飞跃。
张店区齐悦实验小学以“齐文化”为主线,打造花灯、纸浆画、电子灯多元展陈;张店区莲池学校用废旧牛仔布拼贴出一份别样的“淄博地图”,让环保与美学相得益彰;张店区凯瑞小学引入3D打印技术,让熊猫、拉布布从笔端立起;张店区齐润小学则用软陶与机械装置复活老游戏,传统与现代在学生手中巧妙融合……
美育浸润,塑造精神与品格
“美育不仅是教孩子画画,更是培根铸魂的工作。”在张店区人民东路小学,版画创作聚焦红色主题、廉政文化与抗震救灾,艺术成为传递价值观的载体;张店区潘南小学通过面塑与五谷画讲述淄博故事,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与认同;张店区盛湖小学开设“历史的衣橱”课程,让学生在设计云肩、凤冠中理解民族服饰背后的文化密码……
美育,何以改变教育生态?“它让历史变得可触,让文化变得可亲,让创新变得可及。”张店区上海路小学美术教师刘娟认为,“更重要的是,它让每名学生都能在创造中发现自己、在审美中塑造品格。”
教师成长,美育背后的支撑力量
美育的繁花离不开教师的深耕。在区域层面,张店区教育研究中心牵头成立“美育教师发展共同体”,打破校际壁垒,实现资源共享、智慧共生。通过“名师工作室”“青蓝工程”等机制,形成“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成长梯队。近300名美术教师扎根课堂、参与课程设计、推动科研探索,成为美育改革的中坚力量。
“我们不只是在教手艺,更是和孩子们一起在做文化的传承者。”张店区莲池学校美术教师李冬梅感慨道。她曾经在学校支持下赴无锡跟随非遗大师沉浸式学习瓷板画一个月,学成后就结合淄博的陶瓷资源优势,带领社团的学生开启了陶瓷装饰与设计的旅程。
李冬梅的成长不是个例。6年来,张店区累计开展非遗技艺培训、跨学科教学研讨、数字化美育工作坊等专题活动200余场,覆盖教师3000余人次。越来越多的教师从“技能传授者”转变为“课程创生者”。例如,张店区绿杉园小学的书法教师团队不仅教学生写字,还与语文教师合作,开发出“汉字演变史”跨学科课程。
“美育不是教育的点缀,而是教育的本质之一——它唤醒感知、激发想象、涵育精神,让教育回归‘人’的完整发展。”张店区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孟凡伟表示,以课程为舟,以文化为帆,张店区充满活力的“大美育”正驶向万千学子心灵的星辰大海——美,是未来最好的答案。
作者:王鹏 张桂玲
编辑:白天
审核:周玉森
近日,记者走进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溡水实验学校,看到该校教师荣悦娇按下“PK”键,智慧课堂的屏幕上跳出抢答倒计时,学生们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