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农业大学构建新农科实践育人模式——“这些年轻人真行”
发布时间:2025-10-17 14:32 来源:中国教育报作者:魏海政 祖文成 A+A-
-分享-

  用无人机为全村1200亩耕地建立“光谱档案”,生成耕地“健康报告”,为乡村规划打造智能化数字底板……在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湖西街道聊堤口村,这些现代化的乡村振兴新举措来自山东农业大学的本科生霍浩然。

  霍浩然的故事,是山东农业大学“六大课堂”育新农的缩影。今年,该校在前期基础上不断完善创新,打造“田间课堂”“社区课堂”“企业课堂”“红色课堂”“产区课堂”“网络课堂”六大实践平台,构建“行走的思政课”新农科实践育人模式,1.3万余名青年学生深入农村、社区、企业等基层一线。

  深入田间地头,练就真本领

  把盐碱地变成蓝莓园,是“田间课堂”的最新注脚。东营市广饶县西杜村的双进家庭农场曾深受盐碱之困。“蓝莓喜欢酸性土,得靠进口泥炭调酸,成本高得吓人。”农场主靳大叔一句“牢骚”,被2022级公费农科生吴敬超记在心里。他在农学院教授宁堂原指导下,联合不同专业学生采集周边4个乡镇土样,研制出成本下降六成的有机改良剂,今年蓝莓亩产提高30%,靳大叔竖起大拇指:“这些年轻人真行!”

  在淄博临淄小麦科技小院,机电学院博士生宋绪斌把自主研制的表型鉴定机器人开进麦田,自动获取群体数据,辅助禾丰种业育成2个新品种,育种效率提升3倍。田野成为教室,问题成为教材,学生在解决真难题中练就兴农真本领。

  技术成果要落地,也要走进百姓心。在泰安市擂鼓石社区,化学学院学生初楠把安全用药知识编成方言顺口溜:“感冒药,别混搭,间隔4小时要记下;头孢酒,不同时,中毒风险要警惕!”两年里,她和队友走遍170多个社区、乡村,开设“云诊室”,形成3万余字调研报告,参加第十九届“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斩获省级特等奖并被推选参加国赛。像初楠一样,学雷锋家电维修队40余年坚持社区义务服务,动物科技协会每年为宠物义诊……学校“专业赋能+项目驱动+品牌引领”的社区服务模式,让越来越多的青年把论文写在民生小事里,把知识转化为治理动能。

  下到产业一线,聚焦真问题

  今年5月,岱岳区马庄镇小麦科技小院迎来一场特殊的硕士论文答辩:农学院刘小茹站在麦田里汇报“灌水时期与追氮模式互作对强筋小麦产量品质的影响”,现场评委除了导师,还有周边种粮大户。同一时段,滨州博兴县纯化镇举行肉牛产业毕业生汇报会,临沂蒙阴县蜜蜂科技小院开展蜂产业可持续发展答辩,56个农业主产区同步迎来“产区课堂”。400多名毕业生把选题、实验、答辩全过程搬到产区,科研成果第一时间接受生产检验。

  企业车间亦是一线课堂。农大肥业实验室里,在企业进行联合培养的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研究生马杰正调试着最新一代根际促生菌剂。“花生重茬、土传病害、过量施肥,都是企业‘卡脖子’难题。正是这些来自生产一线的迫切需求,驱动着我们不断优化菌剂配方,在实践中推动技术创新。”他告诉记者。学校与300余家涉农企业共建教学科研基地,让青年学生在真实生产环境中挑大梁、攻难关。

  用好数智技术,撬动新动能

  手机成为新农机,数据变成新农资。枣庄市山亭区藤花峪村紫藤花开正盛,经管学院“知行乡途”团队支起三脚架,两小时直播卖出紫藤花饼、紫藤蜜等衍生品1.2万元,销量比去年翻两番;淄博市桓台县,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陈雪峰为当地莲藕拍摄短视频,用小镜头撬动产业新动能,助力农产品走出乡村。从“田间”到“指尖”,学生在“网络课堂”里用镜头讲故事、用流量助产业,让农产品走出乡村、让农民收获真金白银。

  “我们聚焦引领学生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坚持将实践育人融入大思政工作格局,充分发挥本、硕、博三类群体在服务乡村全面振兴中的作用,打造‘行走的思政课’,支持青年学生走进‘六大课堂’,在实践过程中学有所感、行有所悟,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山东农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李广松表示。

作者:魏海政 祖文成

编辑:白天

审核:周玉森

相关阅读

在这里,触摸文化的底气——探访山东大学博物馆

在山东大学博物馆展厅里,柔和的灯光下,一片长18厘米、由4块甲片缀合而成的带刻辞的龟腹甲陈列于展柜中,其上细密的刻痕仿佛 ...

10-09 14:21中国教育报

山东财经大学东方学院: 新禽添彩绿满园,生态画卷再添灵动之笔

初秋季节,在山东财经大学东方学院凤凰河水畔,迎来了一批可爱的“新居民”——柯尔鸭、琵琶鸭、针尾鸭、麻鸭、红头潜鸭以及优雅 ...

10-10 10:19山东财经大学东方学院

大团队揭秘!9000年前的小豆长这样

一颗小小的炭化豆子能承载多少历史?让我们跟随山东大学陈雪香教授团队走进后李文化小高遗址。

10-10 15:54山大融媒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