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你们现在看到的这封泛黄的家书,是渤海走廊的战士在烽火中写给家人的绝笔信。”在昌邑市渤海走廊革命斗争陈列馆内,该市龙池镇龙池小学学生张悦手持讲解词,向参观的小学生讲述革命故事。这是昌邑市“行走的思政课”中的生动一幕。近年来,昌邑市深耕思政课程改革创新,打破传统课堂壁垒,通过“四进四联”活动架起学校与社会的育人桥梁,让思政教育走出教室、走进生活,构建起“沉浸式、长效化”的实践育人新模式,为新时代思政教育注入鲜活动力。
联建共建,筑牢思政育人共同体
“我们与市博物馆签订共建协议后,馆内的文物修复专家定期来校讲授‘文物里的思政课’,学生的参与热情特别高。”昌邑市凤鸣学校党总支书记董红顺介绍。昌邑市坚持“就近就便、目标同向、共建共赢”原则,推动学校与周边单位签订《党建共建共享协议》,建立定期会商机制。通过共同梳理需求、资源、项目“三张清单”120余张,整合社会各方力量构建思政育人共同体。截至目前,已累计举办联建活动220余场,聘请党建顾问、思政课兼职教师12人,形成校地协同育人的强大合力。此外,昌邑市教体局联合市委党校开发的“党史微课进课堂”项目,已覆盖全市80%的中小学。
红色浸润,让革命精神代代传
“我志愿成为红色讲解员,传承革命精神,讲述英雄故事……”在昌邑抗日殉国烈士祠前,28名“小小红色讲解员”庄严宣誓。作为革命老区和山东省较早建立中共地方党组织的地区之一,昌邑市拥有31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当地充分盘活渤海走廊革命斗争陈列馆、昌邑抗日殉国烈士祠等红色资源,常态化开展“行走的思政课”、党史宣讲、“小小红色讲解员”评选等活动。
去年清明节,奎聚街道文山小学组织300余名学生开展“清明祭英烈”活动。学生在烈士墓碑前诵读原创诗歌《永不褪色的勋章》,并将烈士事迹改编成情景剧在校内展演。200余场次红色班会让红色故事入脑入心,“红色文化圈”已成为思政教育的生动课堂。
校社联动,在志愿服务中践初心
“奶奶,这个端午香囊里有艾草和薄荷,能驱蚊呢!”在昌邑市东利老年公寓,市第一实验小学学生王梓涵将亲手制作的香囊送给86岁的张奶奶。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昌邑市57支少年志愿服务队走进东城社区、富昌社区等周边社区,开展故事宣讲、劳动种植、端午共庆等特色活动。
在迎禧社区与昌邑市都昌街道新村学校共建的“银发课堂”项目中,学生志愿者每周三下午教社区老人掌握智能手机使用技巧。迄今为止,他们已帮助200余名老人跨越“数字鸿沟”。通过融合校社资源,打造以红色文化、志愿服务为核心的思政课程,以“学校+社区”的育人新模式让学生在服务实践中感悟责任担当。
扎根乡村,在振兴热土学成长
近年来,昌邑市组织学校深入村庄开展特色项目。陶埠小学学生李雨桐来到围子街道孙斜村文化广场上,录制了“乡村宣传小喇叭”广播。陶埠小学助力孙斜村办黑板报的做法被《潍坊日报》报道,学生设计的“乡村振兴手抄报”被制成文化墙,装点村口道路。
下营学校组织学生来到火道村开展了“红领巾寻访”活动,请92岁的老党员王爷爷讲述了故事《渤海走廊送情报》。这个故事被学生编成快板,参加了全市文艺会演并获奖。
第一实验小学组织学生走进青阜村的实践基地,实现思政教育与乡村发展同频共振。学生通过测量大棚温度、记录作物生长数据,直观感受现代农业发展的魅力。
校企携手,实践课堂育工匠
“这些智能环卫设备能精准定位垃圾点位,作业效率比传统模式提升3倍……”在某科技集团展厅里,工程师的讲解让潍坊市工业学校的学生惊叹不已。昌邑市深挖企业资源中的思政元素,推动30多所学校的1500余名师生走进一些大型企业开展“行走的思政课”。
浩信集团与潍坊市工业学校共建了“工匠课堂”,让学生现场观摩数控机床操作、产品质量检测等流程,全国劳动模范王勇的“精益求精”故事课成为必修课。通过将企业技术优势转化为实践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让学生在观摩体验中感受产业发展活力,夯实“知行合一”的育人根基。
如今,昌邑市的“四进四联”思政实践模式已成为育人品牌。学生在革命旧址感悟初心使命,在社区服务中体会奉献的快乐,在田间地头见证乡村变迁,在企业车间里树立工匠梦想,在行走中感悟思想的力量,在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让思政教育真正实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作者:董友伟 陈玉顺
编辑:白天
审核:周玉森
高密市柴沟镇土庄小学是由4所小规模学校合并成的乡村小学,有115名学生、21名教师。一年内,教师获县级以上表彰超80人次 ...
在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实验小学的语文课上,四年级学生正学习《猫》这篇文章。与以往不同,学生饶有兴致地“刁难”着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