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历下区深入落实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以教育数字化转型引领教育现代化,以“品质提升”为主线,围绕“教育改革引领区、智慧教育先行区、国际化教育精品区”教育强区建设目标,激发教育新质生产力,构建历下教育数字化发展模式,以智能化赋能教育治理,巩固深化“双减”成果,有效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和区域教育全面进步。
数字基座,完善“4室1院”新基建
历下区构建区级信息化服务供给中心,出台《教育数字化转型工作要点》等文件,围绕重点任务,明确“区、校、社”协同共创发展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近3年投入1.5亿元,用于教育数字化建设与改造升级。一是聚焦未来教育,在全区中小学建设“智慧教室”“AI智能教室”“数字化实验室”和“STEM教室”,打造没有“围栏”的教育。二是建设济南市首个人工智能教育示范中心,依托中心智能化教学设施,成立“少年科学院”,搭建“两翼双维三推进”大科学教育框架,开辟拔尖创新人才早期识别与培养的“绿色通道”。三是启动教育城域网更新改造项目。建成后,互联网出口带宽达到8G,为教育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提供基础支撑。
数字赋能,创新教学研实践路径
着眼“未来学习”,以人工智能技术变革“教学研”模式,一体化推进“爱学·慧学·乐学”教改实践,提升课堂主阵地的育人质量。
一是教的方式从“粗放”转向“精准”。在全区初高中全面实施“因材施教”改革项目,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势,推动“精准教学”的规模化应用。建设智慧教育区校一体可视化大数据平台,对教师的“备讲批辅考”进行教学监管和工作指导。从测验、练习、资源等多个维度,生成精准学情分析报告,通过数据可视化的形式实现科学监管、精准评价和差异化教学,减轻教师负担,提升教学质量。
二是学的方式从“填鸭”转向“个性”。借助“因材施教”项目,为每名初高中学生配备“个性化学习手册”,针对学生不同薄弱知识点,巩固错题,推荐变式题,将学习资源由“分发”转变为“生成”,助力学生个性化学习,提高学习效率。项目实施以来,构建了“课前”学情分析、资源精准推荐,“课中”立体互动、精准讲评,“课后”个性化高效学习的智慧教育闭环。
三是研究的方式从“经验”转向“实证”。创新实施“智能研修”项目,借助人工智能及无感知采集技术,聚焦“大规模在线听评课”和“智能精准教研”两大核心特色应用,以解决“主观诊断”痛点问题为导向,推动研修结构重组和流程再造,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智能研修模式,实现数据驱动教师专业发展。
四是教育从关注“教书”转向“育人”。数智技术赋能创新“教学研”实践路径,减少师生低效重复,提升“有意义的学习比重”,如思考、探索和创新。教师主要职能逐渐转向育人,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创新和实践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数字引领,助推教育供给侧改革
借助数字技术,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服务总量,优化服务供给结构,满足群众日益增长和学生全面发展的多样化教育需求。
一是完善线上招生入学流程。借助“历下区义务教育入学服务平台”,便于家长完成网上报名和大数据信息审核,真正实现“零证明”“零跑腿”招生服务。
二是优化教学资源供给。构建以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为基础的“四聚四用”融合应用服务体系,发挥区域活动展示、资源本地化、个性化方面的优势,推动国家平台与区域平台的资源互补和协同服务。
三是打造信息化教师队伍。开展“教育信息化‘领头雁’工程”,遴选“信息化能手(新优)”教师183名,组织对新优教师的培养和指导,让他们成为“教育”与“技术”的翻译官,加速推动历下教育智慧化进程。
四是提升信息化服务水平。通过“快递式”服务解决师生信息化应用难的“最后一百米”问题,以“至校、至班、至人、至心”的“四至共进”核心理念,为师生教育教学和学校日常办公提供支撑。
数字支撑,构建全环境育人体系
围绕建设“数智历下”,服务“未来学习”,针对不同应用场景以“做项目”的思路,构建全环境育人工作体系,推动全区教育高位、高质、高速发展。实施“幼管佳”项目,打造历下学前教育综合管理平台,助力历下区集团化办园覆盖率达100%。实施“心理云平台”“劳动数字资源校”等项目,助力“五育并举”。实施“双元制”项目,开展深层次校企合作,提升职业教育学生就业适岗能力。通过“智慧家长365平台”,拓展社区教育的传播度和渗透力。投入350多万元建设历下区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及随班就读资源教室,推进特殊教育现代化。
(作者单位系济南市历下区教育教学研究中心)
作者:张子玉 田东
编辑:白天
审核:周玉森
小学阶段是学生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这一时期的德育工作不仅关乎学生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更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