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30年来,我始终坚守第一次站上讲台时的初心,从未停止对教育的热爱。
1995年大学毕业时,面对亲朋好友的“不理解”,我选择做一名教师。在他们眼中,我有更好的选择。但我告诉他们,这就是我心中“最好的选择”,绝不是一时冲动:从读研究生期间给导师当助教,到后来给学生讲读部分“专业英语”课程,我憧憬并向往毕业后能继续站在三尺讲台上。
正是出于对教育的热爱,入职后,我尽心工作、倾心教学,数十年如一日,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授课模式和教学方法,得到学生和家长的认可。这份认可印证了我跟随内心、坚守热爱是如此值得、如此幸福。同时,这也一直鞭策我自觉学习新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理论,不断充实自己。
为了把这份大家口中的“良心活儿”做到尽善尽美,我始终要求自己:要对授课内容细心——对于教学的每个环节、每堂课、每页教案,甚至教案中的重点字句、板书设计,都要一遍遍地仔细推敲、反复琢磨;要对学生细心——悉心观察学生的听课表现是否有良好的互动,学生是否有疑惑的眼神,并根据观察到的课堂情况随时调整上课节奏和方式。
记得我到学校任教不久,发现一名学生上课时无精打采,课下郁郁寡欢,很少和同学交流,后来听说他因家庭困难影响了学业,最后选择了退学。这件事情对我的影响很大,一直留在记忆里。我想:如果当时多多开导他,也许会是另外一种结果。我以此为鉴,在后来的教学中,尽量多注意观察学生,尽可能地掌握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关心、关爱他们。
还有一次,在监考时,我发现一名学生缺考,经过一番询问得知她刚办理了休学手续。我立即联系这名学生,并劝她来参加考试。暑假期间,该生打来电话说她的父亲生病了,我立刻帮她联系了医院,并持续关注她的复学情况。暑假结束,她告诉我已顺利回到学校继续求学。
教育工作中,有些事情在我们看来是小事,但对学生来说可能就是大事。因此,事事要尽心,事事要细心。
教学工作更要专心。我始终将教学视为首要任务和职责底线,要求自己做到“三个坚持”,以此平衡教学与其他事务。一是坚持专心教学。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明确这个中心,不能主次不分,也不能颠倒主次。二是坚持各项工作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从事其他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丰富自己,更好地服务教学,是对教学的深层次促进和发展。三是坚持量力而行、适可而止。要综合考虑体力、精力、家庭、工作等因素,若有冲突,要以不影响正常教学为抉择的前提。
从教多年,每当走上讲台,看到一张张青春洋溢、充满期盼的面庞,心中总会涌起无尽的喜爱与责任,这促使我耐心地面对每名学生。作为一名“老班主任”,我迎接了一级又一级新生。对于学生遇到的困惑,无论是学业、生活上的,还是情绪上的,我都仔细倾听并耐心解答,力争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关爱同时也意味着博爱。不管是成绩优秀的学生,还是成绩稍差的学生,我都一视同仁。曾经有一名成绩差、厌学情绪严重的学生,留级、出走,甚至到了退学的边缘,我多次与他深入交流,了解他的处境和想法,努力做他的思想工作。在课堂上,我特别关注他的学习情况,常常鼓励他,告诉他“我们班一个都不能少”。在我的努力下,他受到触动,终于下定决心好好学习。毕业前,他所学课程都取得了较好成绩,所欠的学分也全部补齐,而且,毕业设计也取得了良好成绩,顺利找到了工作。
这些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学生“亲其师”,方能“信其道”。教师要用爱心、耐心、真心,如春风化雨般,“润物细无声”地滋养每名学生的身心。
【作者系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大山能新能源学院教师】
作者:马文忠
编辑:白天
审核:周玉森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先生的这句名言宛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无数教育工作者前行的路。2012年9月,初入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