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新中国成立70年来,山东的教育尤其是农村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沂源县地处沂蒙山区,张家坡中心学校是距离县城最远的山区学校之一。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这个学校70年来的变化。
沂源是山东境内平均海拔最高的县,辖区内大大小小有近2000座山头,大部分的农村学校都在山里。青山环绕下,张家坡中心小学新投入使用的教学楼格外醒目,这也是附近十里八寸最豪华的建筑。新学期,学校又迎来了5名刚刚大学毕业的新老师。二年级的语文老师张凡就是其中之一。
淄博市沂源县张家坡中心小学教师张凡说:“我以前会以为这的教学设施会比较落后,最起码多媒体设施不会很健全,结果我来了之后我发现学校的设施特别完善。”
这里的条件,让初来乍到的张凡始料未及;而66年前,这里也让一个刚刚入职的老师倍感意外。1953年,李振华从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不顾大家的劝说,执意来到沂蒙山区支教。
淄博市沂源县退休教师李振华说:“那个学校就在半山腰里,半山上有个山神庙,那个村书记领着我往山上走,我觉得很奇怪,怎么不往村里走怎么往山上走,他说学校就在那上头。我推开校门里面全是大石头小石头,大石头就是课桌,小石头就是凳子,条件很简陋不像个学校的样子。”
山神庙一共只有一间破屋子,李振华吃、住,和给孩子们上课都要在里头。而他一个人还要负责全校5个年级的教学。
淄博市沂源县退休教师李振华说:“我如果给一年级上课了,我就给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布置作业,你写字,你造句,你学数学,你看课文。我给一年级上完了之后给一年级布置作业,再给二年级再上,再这么布置,都是这样子的。”
满腔的热情很快让现实泼了冷水,李振华想回县城,可是良心上又过不去。当时沂源县共有大大小小100所小学,几乎都是一人一校,他来之前,这所学校因为老师走了,已经停办了好几个月。如果他再走了,这些孩子就只能回家。
李振华说,当时整个县里,有小学四年级毕业就当老师的,最高的学历是小学六年级毕业就当老师。“我要用知识改变他们的命运,用知识使他们走出这个大山。”
就这样,李振华坚守了下来,一待就是30多年。上千名农村娃,在他的教育下走出了大山。时光流转中,学校也随着国家的发展悄然发生着变化。校园从山上搬到了山下,破旧的山神庙变成了大瓦房,课桌也从50年代的石头,60年代的土坯,70年代的木板,变成了80年代简易桌子的模样。
李振华说:“一年比一年好,现在这个校舍都是现代化的了。”
任晓寒是李振华在张家坡中心学校带的最后一届学生,受李老师的影响,1992年师范毕业后,他毅然选择回自己的母校任教。他入职时,正好赶上张家坡中心学校新教学楼落成。
淄博市沂源县张家坡中心学校教师任晓寒说:“当时正赶上1992年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学生数量增加的很快。在党委政府的号召下,全乡人民集资建起来这个教学楼,这是全镇唯一的一座教学楼。”
1990年到2000年,是山东下大力气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十年。借此东风,张家坡中心学校的办学规模和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里建起了楼房,有了数量充足的老师,但高学历、专业对口的老师依然非常缺乏。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这在当时绝不仅仅是一句玩笑话。
任晓寒告诉记者:“比如说我吧,我在师范大学学的是是中文专业,但是来到学校工作之后,让我教了8年英语。”
专业不对口,尤其是英语、音乐、美术等专业老师的缺乏,一直制约着山区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这一情况,在党的十八大后出现了转机。2014年,旨在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的“全面改薄”工程在齐鲁大地拉开序幕。截至目前,山东累计投入资金853.26亿元,新增教师11.86万人。张家坡中心学校不但硬件焕然一新,还增加了30多名专业对口的高学历年轻教师。
淄博市沂源县张家坡中心学校校长张明忠说:“今年我们学校呦迎来了5名新分教师,涉及地理、信息技术、音乐、美术、语文。”
这些年轻教师不但在工资发放、职称评聘上得到优先照顾,而且还都分到了周转房。政策倾斜、资金保障加上日益现代化的教学条件,让城乡教育资源日趋平衡,也吸引越来越多像张凡这样的优秀大学毕业生投身到农村教育事业重。目前,张家坡中心学校109名老师中,本科及以上学历的老师达到了101名。
张凡表示:“现在城乡小学的差距已经在缩小了,不能完全没有,但是已经在缩小了,我希望越来越多像我这样甚至说比我学历更高的 ,也能来到我们乡村,我们的学校就会越来越好,我们的孩子也会越来越好,他们会拥有和城市孩子一样,非常广阔的人生。”
编辑:冀春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