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大学聚焦高质量发展 建设一流教师队伍
发布时间:2019-12-30 09:41 来源:《山东教育》高教刊作者:夏东伟 A+A-
-分享-

教师队伍水平代表学校水平。没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不可能建设成高水平大学。青岛大学第三次党代会把“教师队伍建设”确定为5个战略重点之首,把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坚持引育并举,以全球视野延揽一流人才,汇聚了一批国际一流的学术大师和领军人才,初步构建起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一流人才高地。

一、规划引领,做好教师发展顶层设计

青岛大学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学校的一项战略性工作,依靠教师办学,依靠人才办学。早在“十一五”之初,学校就明确提出“人才强校”办学战略,将“人才强校”作为促进学校事业兴旺发达的长远之基,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培养汇聚优秀人才,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地抓师资队伍建设,为学校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二、聚焦发展,在服务区域战略中精准打造人才团队

作为一所地方大学,青岛大学坚持服务青岛就是服务世界的理念,立足青岛、融入青岛、服务青岛,将学校与城市打造成为共进共赢“共同体”。围绕服务区域战略,坚持“重点突出、精准施策、多点突破、众彩纷呈”的原则,围绕生命与健康、材料与纺织、教师教育、文化创意等4个特色鲜明的学科群,精准打造人才团队。

三、国际视野,全球配置人力资源

学校实施国际化办学战略,把人才队伍国际化作为推动国际化开放办学工程的4个维度之一,不断加大对海外高端人才和学术团队的引进和选聘力度。

发挥青岛的地域优势,遵循“创新在青大,创业在青岛”的理念,学校不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对接山东省“十强”产业,主动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形成了以高层次人才为核心动力,由高校提供科研平台,由政府提供政策平台,由企业提供转化平台的“四位一体”国际化高层次人才引进使用新模式。

学校“高分子杂化材料创新引智基地”入选国家“111计划”,获批成为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该基地拥有15位来自美、韩等5个国家的专家,目前,有1人获批“外专千人计划”专家,4个团队和2位个人入选山东省“外专双百计划”,2位外籍院士入选山东省顶尖人才“一事一议”项目,1个团队入选青岛市首批“科技创新高层次人才团队引进计划”。

四、科学评价,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

青岛大学按照建设“四有”教师队伍的标准,以考核评价制度改革为抓手,着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在教师考核评价中,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教研科研成果并重;坚持数量与质量相结合,更加强调质量导向;坚持年度考核与长期评价相结合,适当延长人才评价考核周期;坚持个人考核与团队考核相结合,培育重点建设学科人才团队。

坚持综合评价,完善考核标准。突出师德导向,把立德树人作为人才评价的首要条件,实行师德“一票否决”;突出教学业绩,设立所有教师必须为本科生上课的教学底线,分类设置“质”与“量”的标准;按照人文、社科、理、工、医、艺体6个学科组,分类建立学术评价标准。此外,在教学型岗位中单独设置公共课教师评价标准。

坚持正向激励,创新评价机制。实行评审制、确认制、直聘制,解决好“新人”“老人”等各类教师职业发展问题;对取得特别突出业绩的青年教师,设置“绿色通道”;实行代表作制度,更加注重质量导向;实行“第三方学术评价”;实施动态管理,评聘结合,形成“能上能下”用人机制。

坚持科学评价,提高评价的导向性。设置产业型岗位,主要考核承担横向项目、成果转化收益,鼓励教师“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实施特聘教授、青年卓越人才工程,不唯学历、不唯资历、不唯职称,只追求人才取得成果的质量和成果对人类文明进步的长远影响;教学型岗位考核教师的教学工作量、教学质量和教学的学术水平,把成果用在学生发展上。


作者:夏东伟

编辑:迟佳

相关阅读

青岛科技大学:探寻乡土廉韵,以青春行动厚植廉洁初心

近日,青岛科技大学“清廉校园”建设专项实践团走进安徽省绩溪县长安镇,开展“尚廉青年·践廉守廉”暑期社会实践,在行走中解锁 ...

09-01 09:13中国教育新闻网

山东大学成立低空科学与工程学院

据山东大学新闻网消息,8月23日,2025低空技术与工程前沿论坛在山东大学威海校区举行。新闻稿中提到,山东大学已成立低空 ...

09-01 15:22山东政事

齐鲁师范学院 “托幼一体化”示范实践基地建设落成

8月28日,齐鲁师范学院山东省婴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产业学院与济南市历下区百合幼教集团成功举行“托幼一体化”示范实践基地揭 ...

09-01 16:34齐鲁师范学院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