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说改革开放山东高等教育40年
【编者按】改革开放的40年,也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40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办学体制、办学模式和办学结构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影响了办学效益和教学质量的提高。特别是1999年扩招开始后,高校在校舍、师资、图书、仪器设备等方面面临严峻的挑战。我省高等教育积极推进管理体制的改革,在共建、调整、合并、合作的原则下,优化教育结构,调整高校布局,出现了高校合并升格的高峰,教育规模急剧扩充,教育形式日益多样,教学条件显著改善,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1999年开始,中央提出高校扩大招生规模积极发展高等教育的决定。当时,山东省高校数量少,规模小,高等教育资源极其匮乏。1998年,我省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只有7.9%,远远低于15%的全国平均水平。在校本专科生18.7万人,校舍面积700多万平方米,占地面积(含办学资源)不到2万亩。按照教育部一个学生一分地的标准,全省高校在校生规模只能容纳20万人,办学条件远远不能满足扩招的需要。
2005年,全省全日制普通高校发展到104所,高等教育规模达到161万人,其中普通本专科在校生117.1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9.2%。高校累计完成基本建设投资198.2亿元,建成校舍3300万平方米。全省普通高校的占地面积可以容纳160.8万人,完全可以满足甚至超过山东省教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提出的普通高校在校生160万人的目标。当时在全省涌现出了不少在校生规模超万人的高校,甚至超两三万人的高校。短短的7年时间,山东的高等教育走过了历史上发展最快速的时期,也是最辉煌的时期。
山东中医药大学原纪委书记毛有高,当时任山东省教育厅计划处和发展规划处处长。作为这段时期山东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参与者、亲历者和见证者,回忆起这一时期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他依然心潮澎湃。他说可以用“三个一百”来概括这一阶段的成果:普通高校过百所;普通高校在校生规模过百万;全省高校在完成总投资200亿元的基础上,贷款总额超过百亿元。我省高等教育在调整结构、合理布局、合作共建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充分调动了各级政府和全社会发展高等教育的积极性,实现了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深化改革 激发活力
毛有高认为,从1999年到2005年,高校扩招后,短时间内高校招生人数剧增,山东省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之快是前所未有的,但是又发展得非常平稳顺利,这与高等教育领域的几项体制改革,特别是管理体制改革,有非常大的关系。
1.高等教育领导体制的改革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的高等教育是学习苏联的模式,以中央为主,省为辅,也就是两级领导体制。扩招以后,这种两级领导体制向多级领导体制转变——中央、省、市地各级政府都有对高等学校进行领导的责任,都有发展高等教育的职责和任务。
2.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
1998年开始,特别是2000年以后,我国开始对高等教育进行重大的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将大多数高校的管理权下放到各级省政府。历史上,我国很多的高校隶属于不同的部委,每个部委办自己特色的高校,专门培养本行业的专门人才。1998年,我国在政府机构改革的同时,陆续把撤并的9个部委所管辖的高校中的81所实行中央和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教育部把受国务院托管的34所高校实行与地方共建。1998年11月7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国务院调整撤并部门所属学校划归我省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据此,山东境内原属国务院部门所属的山东矿业学院、中国煤炭经济学院、青岛化工学院、青岛建工学院和山东建材学院5所普通高校划归山东省管理。
3.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
由中央和省两级办学改革为三级,加社会力量四级办学,形成了中央、省、市和社会力量共同办学的四级办学体制。《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每个市地要办一所本科大学,服务地方经济和区域经济。这一举措大大激发了地方政府办高校的积极性,民办高等教育也是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大发展。
4.下放高等教育审批权
1999年以前,都是中央统一设置专科以上的高校审批权。2000年,国务院将高等职业学校的审批权和计划权下放到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省级政府统筹高等职业教育(专科),可以自行审批设立高等职业学校。2000年,省政府从省情出发,按照我省高等教育发展需要,在学校建设发展、办学基本条件、办学规模等方面,提出高标准、高要求,制定和颁发了《山东省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
调整结构 合理布局
全国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调整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前学习苏联高等教育模式创建起来的高校办学模式和管理体制的弊端越来越凸显:办学缺乏自主权,专业划分过细,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专业设置重复,资源浪费严重,最重要的是缺少办学经费。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也成为扩招后的最大“瓶颈”。
1997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提出了“共建、调整、合并和合作”的八字方针,要求到2002年左右基本完成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调整,形成综合性大学、多科性大学和单科性大学比例合适的新格局。这是自1952年院系调整以后,我国高等教育最大的一次布局调整。
1993年5月,原青岛大学、青岛医学院、青岛纺织工学院和青岛师范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新的青岛大学。四校合并后的青岛大学由山东省和青岛市共建。从此,山东省高校的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调整拉开了序幕。
1997年,山东省教委向山东省人民政府提交了关于《山东省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调整方案》的报告,山东的高校布局调整进入了快车道。毛有高回忆说,最多的时候一年有10个高校合并、升格和更名。
1999年以前,山东省的高等教育一直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教育资源极其匮乏。从数量上分析,山东的高校数量少,规模小,效益低;从结构上分析,部门分割,条块分割,专业窄,规模小,低水平重复设置,综合服务社会的能力弱,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人才培养的需求。毛有高给记者介绍了这一时期山东高等教育结构和布局调整的几个特点:
1.实行多种形式的共建,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好服务
2000年7月22日,山东大学、山东工业大学和山东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成新的山东大学。这是一次真正的强强联合,三所学校优势互补,学科渗透,向国内一流的高水平大学迈进,成为山东省和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2001年2月26日,教育部和山东省签署共建山东大学协议。根据协议,山东省将山东大学的改革和发展纳入本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并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教育部支持并鼓励学校在坚持面向全国服务的同时,为华东地区,特别是山东省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
许多市也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通过共建等方式,盘活和优化当地的高等教育资源,为本地的经济发展注入动力。2001年,教育部、山东省人民政府、国家海洋局和青岛市政府签署共建青岛海洋大学的协议——四方共建青岛海洋大学。2002年10月,经教育部批准,青岛海洋大学更名为中国海洋大学。
2001年,威海市先后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山东大学签订了共建两校的威海分校的协议。通过共建,可以发挥高校和地方的各自优势,提高威海市的高等教育普及程度,带动威海市及周边地区高等教育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2. 按照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把部门办的高校划归省政府领导、山东省教育厅主管
在原来计划体制下,各部门有自己的高校,培养自己行业的专门人才。这些高校规模小,专业单一,效益低,层次低,综合服务社会的能力差,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1999年3月29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调整山东经济学院等6所省属高校管理体制的通知》,将由山东省经济委员会主管的山东经济学院、山东省农业厅主管的山东农业大学和莱阳农学院、山东省文化厅主管的山东艺术学院、山东省一轻总会主管的山东轻工业学院、山东省水利厅主管的山东水利专科学校改为山东省教育厅主管。管理体制改革后,这些高校向着更高的办学目标迈进。1999年7月19日,山东农业大学、山东水利专科学校和山东林业学校合并,组建成新的山东农业大学。2001年6月21日,原山东戏曲学校并入山东艺术学院。2007年,莱阳农学院更名为青岛农业大学。2012年,山东财政学院和山东经济学院合并更名为山东财经大学。2013年,山东轻工业学院更名为齐鲁工业大学。
3. 部分学院通过合并升格更名为大学
根据教育部的规定,称为学院的本科高校全日制在校生规模应在5000人以上,8000人以上且在校研究生数不低于全日制在校生总数5%的本科高校才可称为大学。2002年5月,青岛化工学院更名为青岛科技大学,聊城师范学院更名为聊城大学。2006年2月,山东建筑工程学院更名为山东建筑大学,烟台师范学院更名为鲁东大学。
还有一些高校通过合并相邻相近的学校,优势互补,整体提高办学实力后更名为大学。2001年3月,山东省委、省政府决定,将山东工程学院和淄博学院合并组建山东理工大学。2002年1月,山东理工大学顺利通过全国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的审议。5月30日,山东理工大学正式成立,中国工程院院士姚福生担任校长。这所占地近3000亩的大学填补了山东省的两项空白:结束了山东省没有理工大学和淄博及其周边没有高水平综合大学的历史。
4. 每个市地办一所本科学校
根据山东省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调整的整体规划,省政府提出每个市地办一所本科院校、一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布局调整之前,山东省的本科院校主要集中在济南、青岛、泰安和烟台等市,欠发达地区高等教育落后。几年里,昌潍师专、菏泽师专、枣庄师专、滨州师专、泰安师专、济宁师专等通过合并升格为综合本科学院。
2000年3月,教育部发文同意昌潍师专和潍坊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为潍坊学院,潍坊广播电视大学和渤海进修学院也参与合并,确立了逐步建设人文社会科学与艺术、机电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生物化学四大学科群的方向。2002年,学院已经设立了20个本科专业,综合性学院的办学框架已经基本形成。2003年,潍坊纺织技术学校并入潍坊学院;2011年,潍坊幼教特教师范学校整体并入潍坊学院。
1999年3月,枣庄师专、枣庄教育学院和枣庄广播电视大学合并组成新的枣庄师专。2002年,该校的非师范专业达到23个,师范专业达到12个,形成了师范与非师范专业并存的专业格局。2004年,枣庄师专升格更名为枣庄学院。枣庄学院的办学思路是巩固提高原有学科专业优势,加强应用型学科建设,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各类应用人才。
5. 对师范院校进行结构调整
山东省原来师范院校较多,除了山东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聊城师范学院、临沂师范学院和烟台师范学院以外,各市还有8处师专。师范院校毕业生数量多,知识结构单一,不能满足社会的用人需求。这次结构布局调整中,除继续办好山东师大和曲阜师大,聊城师范学院升格为聊城大学,临沂师范学院升格为临沂大学,烟台师范学院升格为鲁东大学,8个师专升格为综合学院。
2000年4月,临沂师专和临沂教育学院合并成立临沂师范学院,2001年临沂工业学校、临沂农业学校并入临沂师范学院。为了加快临沂市高等教育的发展,临沂市政府决定以临沂师范学院为基础,另选10000亩地以上的新校址,创办以师范专业为主、涵盖工农医商等专业的综合性大学。2007年,沂水师范和费县师范并入临沂师范学院。2010年,临沂师范学院更名为临沂大学。整整10年,一所综合性、多科性的本科大学终于诞生在沂蒙老区。
历史性的跨越
经过六七年的结构和布局调整,山东省高等教育的结构进一步优化,布局趋于合理,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能力进一步提高,办学自主权进一步扩大,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增强,山东省的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毛有高认为,这种跨越式的发展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通过合理布局,调整结构,加快了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一般来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以下时属于精英教育阶段,15%—50%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50%以上为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1998年,我省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7.8%,2005年到了19.2%。1998年,全省只有49所高校,2017达到145所。
2. 高等教育的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
在高等教育区域结构上,我省兼顾公平与效益,不仅加强了区位优势明显、经济条件好的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同时加大了对经济欠发达地区高等教育的扶持力度。全省17个市都设置了普通高等学校,其中16个市有本科学校。不少市通过合并升格组建了本科院校,有潍坊学院、泰山学院、德州学院、菏泽学院、滨州学院、枣庄学院、济宁学院。这些学院的共同特点就是以原来的师专为主,按照相邻相近的原则,通过合并升格,从单一的师范学校发展成多科性的综合院校,提高了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服务的社会综合服务能力。
3. 通过合作共建,突出和加快了国家和省属重点高校的建设
2000年7月,在山东大学、山东医科大学和山东工业大学组建成新的山东大学的成立大会上,时任教育部部长陈至立指出,此次的三校合并,优势互补,学科渗透,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学术水平和办学效益。在经费上,除正常经费安排和山东省承诺拨付的原山东大学、山东工业大学“211”工程建设专项经费以及共建原山东医科大学的专项经费外,教育部和山东省再向山东大学投入较大数额的经费。
4. 内涵建设进一步加强,学校的整体办学实力明显提高
2001年3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决定合并山东工程学院、淄博学院、山东建材学院的博山校区组建山东理工大学。2002年3月,教育部正式同意组建山东理工大学。短短的一年时间里,山东理工大人创造了一个个奇迹:2001年招收新生9000人,用3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实质性的合并,出台了70多项规章制度,新增多媒体教室24个,申报的8个本科学科全部通过,15项成果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2人当选山东省高校第五批学科骨干带头人,获国家级课题9项。
2002年,山东交通学院由原来的济南交通专科学校和中国重汽集团职工大学合并组建。那时的济南交专,办学历史悠久,办学经验丰富,办学颇具特色,有良好的社会知名度和办学声誉,是交通行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重汽集团是大型国企,虽说当时发展跌入低谷,但是实力不容小觑,而且职工大学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济南交专是专科领域中的强者,重汽职工大学是成人教育方面的强者,两所学校的合并也是强强联合。如今的山东交通学院已经成为一所实力雄厚、办学特色鲜明的学校,是交通运输部和山东省共建的高校。它以交通专业为骨干,涵盖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理学和文学六大学科门类。特别是它的交通专业实力非常强,涵盖陆路、航空、海洋和城市轨道交通等方面,毕业生也非常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5. 促进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大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现在达到78所,在校生达到97.85万人。在高等教育的大发展中,高等职业教育占有比较大的比重。
1999年,省政府在《关于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要求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和部分高等专科学校要逐步调整为职业技术学院;少数具备条件的中等专业学校可以改建为职业技术学院;各市地在统筹当地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可以现有高校为依托,办好一所职业技术学院。这预示着高等职业教育的春天来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有了政策的引导和支持。
此后,有40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在原有的基础上升格为高等职业学院。这些学校包括三部分:一个市地建1所高等职业学校(有的市办了2所),每个部门和行业建1所,还有社会力量办的民办学校。1999年,山东商业职工大学和山东省商业学校合并,改建为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2000年,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威海职业技术学院、济宁职业技术学院、青岛职业技术学院、莱芜职业技术学院、东营职业技术学院、山东劳动技术学院和济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建校招生。2001年,又诞生了烟台职业学院、滨州职业学院、潍坊职业学院、东营职业学院、山东纺织职业学院、山东服装职业学院。此外,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职业学院,有的行业还办了2所高职学院,比如电子信息行业现在就有山东电子职业学院和山东信息产业职业学院。
6. 促进了民办高等教育的大发展
独立学院即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以实施本科学历教育为主的高等学校。2005年开始,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学院、山东经济学院燕山学院、曲阜师范大学杏坛学院、山东财政学院东方学院、山东师范大学历山学院、聊城大学东昌学院、济南大学泉城学院等12所高等学校举办的独立学院开始招收学生。另外,还出现了一批民办的本科学校,如山东英才学院、烟台南山学院、山东华宇工程学院、山东协和学院等。
在采访结束时,毛有高告诉记者,虽然我省的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但还是不能很好地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满足不了人民群众对高层次高等教育的需求。40年改革开放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改革才能发展,只有改革才有出路。在新的历史时期,高等教育更要立足于改革,在打好自身坚实基础的同时,注重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尤其要注重内涵发展,迎接更加辉煌的明天。
嘉宾简介:毛有高,1953年出生。1976年11月至2010年8月在山东省教育厅工作,先后任山东省电化教育馆馆长、成教处处长、社会力量办学管理办公室主任、计划处和发展规划处处长、财务审计处处长。2010年9月至2014年5月,任山东中医药大学纪委书记。曾担任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特聘专家。
作者:本刊记者 崔琳
编辑:王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