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稿
编者按:山东省一流学科建设自2016年启动以来,各建设学科依托高校全力推进,学科建设成效明显,形成了一批高水平学术团队,产出了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激发了建设学科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促进了山东省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本文以数据统计与案例分析为基础,展示了山东省一流学科建设在资金投入、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平台搭建、组织管理等方面所进行的探索创新与所取得的成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我省于2016年出台了《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方案的通知》,启动实施了我省高校“双一流”建设工作。
根据我省建设方案“双一流”立项建设标准,2016年,我省首批立项13所高校的32个学科。2018年7月,新增18所高校的25个学科,其中立项建设学科10个,自筹经费学科4个,培育建设学科11个。目前,两批立项建设学科达57个。
一、资金投入
“十三五”期间,省财政加大投入力度,加强资金统筹,多渠道筹集50亿元,积极支持“双一流”建设;建设期内,对立项建设的一流学科,按自然科学类每年2000万元左右、人文社科类每年1000万元左右的标准拨付支持经费。完善政府、社会、学校相结合的共建机制,推动各地政府和行业、企业围绕科技进步、人才培养等加强与高校的合作,从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予以支持,形成多元投入、合力支持的共建局面。2016—2018年,省一流学科建设投入达27.25亿元,其中省财政专项建设资金21.65亿元,依托高校自筹、行业企业、地方政府等投入5.6亿元。各建设高校积极开展多元融资,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案例】山东理工大学农业工程学科新增纵向科研项目95项,科研经费达3226万元,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24项,实施科技成果转化11项,获得经济效益12.3亿元。(见表1)
二、学科建设成效
我省在“立项标准、目标任务、监督管理、绩效考核”各个环节上狠抓落实,省立项建设一流学科依托高校采取积极措施,强化立项学科建设与管理,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首批立项建设学科建设成效
1. 以学科建设为载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立项建设学科以学科建设为载体,积极构建面向实践、突出应用的教学体系,探索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加强科研实践和创新创业教育,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大与境内外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的合作交流,通过名师讲学、联合科研、承办高水平国际会议等措施,发挥学科育人作用。立项建设以来,32个学科共承办国内外重要会议622次,参加国内外会议31198人次;承担国际国内合作项目970项,派出访学1161人次;招收研究生18231人,其中博士1496人;毕业研究生15320人,其中博士1023人;立项建设国家级规划教材59部,获省部级以上优秀教学成果奖94项,其中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2项;获省级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42项,其中博士学位论文11项。(见表2)
【案例】山东科技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在RoboMaster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中,以本学科学生为主组建的“SmartRobot”战队连续获得2016—2018年度全国一等奖,其中2016年度进入全国前八名,2017年度获得亚军,2018年度获得北部赛区冠军;该团队被学校授予2016年度“山东科技大学生集体特别贡献奖”。
【案例】曲阜师范大学中国史学科联合“一带一路”沿线和其他有关国家高等院校、学术文化单位成立了“一带一路”儒家文明创新联盟,秘书处设在曲阜师范大学。各联盟单位围绕互聘教授(研究员)、共同举办学术会议、合作开展学术研究、互派科研人员访学、联合培养学生、共同承办国际人文培训等开展合作。创新联盟为曲阜师范大学中国史学科人才培养提供了国际化平台,扩大了该学科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2. 注重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学科学术队伍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各依托高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完善开放灵活的人才培育、吸引和使用机制,会聚了一批高水平学科带头人。3年来,全职引进和培养长江学者、千人计划人才、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人才、国家杰青等高层次人才27人,柔性引进两院院士9人,引进海外专家66位,引进高水平团队19个。坚持引育并举,以育为主,以高水平学科带头人为核心,建立健全青年人才成长机制,组建富有创新能力的学术团队,各建设学科学术队伍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案例】山东中医药大学制定并实施了《山东中医药大学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管理暂行办法》,旨在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增强团队凝聚力,加快人才培养,促进重点领域快速发展。学校首批成立18个团队,由6个杰出团队、9个优势团队、3个培育团队共同组成,未来4年将投入5000万元用于科研创新团队建设。
【案例】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学学科先后引进长江学者刘晓平教授和王焕清教授等高水平人才,组建了绿色建筑智能化科研团队。该团队自主研发木结构建筑用材无损检测系统和木质文物检测与分析系统,实现对古建、文物从宏观到微观的无损透视分析,成为国内首例将CT技术应用于木结构古建检测和木质文物保护的单位;在绿色建材性能测试方面,基于机器视觉技术,自主研发的人造板表面缺陷在线检测系统,应用于广西丰林亚创集团等企业,检测精度达到3mm×3mm,缺陷检出率达到99%,使连续压机生产线实现全线自动化,提高了生产线的运行效率,填补了国内行业空白。
【案例】山东农业大学植物与动物科学学科引进了国家杰青获得者王永红博士及其团队。该团队获得山东省引进顶级人才“一事一议”项目的资助,主要在作物分蘖及穗分枝形成的分子机理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并创建小麦功能基因组研究平台和体系,显著提升了本学科在植物发育生物学特别是株型调控机理及其在育种应用方面的研究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3. 搭建高水平创新平台,为学科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以一流学科建设为依托,发挥学科优势,整合多方资源,建设了一批高水平创新平台。3年来,共新增国家级平台12个,省部级平台60个,为吸引培养人才和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各立项建设学科以创新平台建设为抓手,瞄准重大战略,打造学科优势,形成高效、规范的运行机制,有力地促进了一流学科建设工作。
【案例】青岛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纤维新材料与现代纺织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顺利通过科技部验收,依托此基地于2018年获批了“省部共建生物多糖纤维成形与生态纺织”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获批,有力地促进了学科的快速发展,为国家和地方培养更多的行业和产业急需的高端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案例】青岛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橡塑材料科学与工程”,连续承担国家“973”“863”等重要科研项目,2017年获批国家级创新平台“橡塑材料与工程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该基地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立足学科发展前沿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开展理论及技术创新研究。目前团队会聚10余所国际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国际顶尖专家,将通过引智和创新有机融合,产出一批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引进和培养高端国际化人才,为我国橡胶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4. 突出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作用,学科建设对接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
各依托高校突出科学研究对一流学科建设的支撑作用。3年来,各立项建设学科新增科研项目4974项,其中国家重大项目21项、重点项目87项、国家社科基金76项、自然科学基金1123项,科研项目经费合计21.12亿元。各学科对接国家战略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强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前沿技术研究,促进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融通创新,产出了一批原创性成果。建设期间,发表论文21511篇,其中SCI、EI收录11281篇,SSCI、CSSCI收录342篇;出版学术专著528部,译著9部;ESI学科排名稳步上升,增加高被引论文370篇;获国家级科学奖励10项,省部级科学奖励319项,其他重要科研奖励277项;授权发明专利2903项。各学科加强协同创新,强化产学研用合作,加大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力度,将一批关键技术成果转变为现实生产力,推动相关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和产业链向高端发展,3年来累计科研成果转化362项,取得经济效益490亿元。(见表3)
【案例】济南大学材料科学学科的“水泥基压电复合监测材料与器件成套制备技术及在混凝土工程应用”项目获2016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经过10多年研发和工程应用,该学科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监测材料与器件成套制备和工程应用技术,建立了水泥基压电在线监测系统,实现了对混凝土工程的实时动态和主被动一体化监测,为大型混凝土结构安全提供了技术保障。项目成果已广泛应用于一批国家重大及关键基础设施安全监测工程,为重大混凝土工程安全提供了保障,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案例】山东农业大学园艺学学科陈学森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Genome re-sequencing reveals the history of apple and supports a two-stage model for fruit enlargement” 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该研究利用高通量测序及生物信息学技术,对世界范围的苹果属24个种、117份种质资源进行了全基因组重测序,为苹果资源研究和分子育种提供了基础数据;在分子水平上揭示了苹果起源、演化和驯化的规律,在苹果驯化研究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案例】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加强理论宣传和普及,发挥思政育人作用。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及“两学一做”、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等活动,积极参与党的重要理论的宣讲和普及工作,开展理论宣讲近30次。加强与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委高校工委等党政部门的合作,参与理论大众化相关课题的研究。在东明县建设山东省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流
学科理论宣传实践基地,捐建信息化党建活动室,将理论研究成果与基层工作实践紧密结合,共同推动理论研究和基层党建工作。
5.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提升学科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各立项建设学科在科学研究、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等方面,与境外高水平大学、顶尖科研机构积极开展实质性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选派学术骨干、优秀教师赴国外访学交流,参与国际科研合作,推动优秀研究生公派留学;加强学科团队成员国际化建设,开展任务导向的国际化师资培训,切实提高了学科骨干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学术地位,提升了学科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立项建设以来,32个学科共承办国际会议108次,参加国际会议3738人次;承担国际项目103项;派出国外访学804人次;全省先后有5个学科获批“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基地,为一流学科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国际化发展服务。(见表4)
【案例】山东财经大学应用经济学学科国际学术交流活动频繁,合作研究不断拓展。承办的中国经济学创新与发展国际研讨会、(中国)消费经济学会年会、中俄经济类大学联盟暨“一带一路”经济发展国际论坛、金融与商业经济大数据国际论坛等在国内产生了较大影响,新华社、大众日报、山东电视台等几十家媒体对会议进行了报道;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加拿大达尔豪斯大学、捷克经济大学建立了合作研究机制,设立科研项目近10项,取得了良好的国际影响。
【案例】山东理工大学农业工程学科与国际精准农业航空应用技术研究中心开展联合实验,并与英国哈珀亚当斯大学共同建立中英智能农业联合研究中心,与西班牙穆尔西亚大学合作共同建立活性天然产物细胞工厂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二)第二批新增学科建设成效
2018年7月,我省对18所高校的25个学科予以增列支持,其中立项建设学科10个,自筹经费学科4个,培育建设学科11个。因立项时间较晚,且有部分学科为自筹经费学科或培育学科,因此,我们对该部分增列学科建设成效本年度暂单独进行统计。
自2018年1月以来,25个学科全职引进和培养长江学者、千人计划人才、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人才、国家杰青等高层次人才9人,引进海外专家13位,引进高水平团队2个;新增科研项目936项,经费合计2.76亿元,其中国家重大项目2项,重点项目14项;发表论文3349篇,其中SCI、EI收录1980篇,SSCI、CSSCI收录306篇;出版学术专著92部;获国家级科技奖励4项,省部级科技奖励81项,其他重要科技奖励67项,授权发明专利405项;科研成果转化243项,取得经济效益3.35亿元;累计承办国内外重要会议89次,其中国际会议17次;参加国内外会议2810人次,其中参加国际会议570人次;承担国际国内合作项目150项,其中国际项目17项;派出访学212人次,其中国外访学139人次;招收培养博士206人、硕士3109人;毕业博士97人、硕士2416人;立项建设国家级规划教材9部,获省部级以上优秀教学成果奖60项,其中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4项。(见表5)
【案例】2018年6月9日至10日,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在青岛成功举办。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设计学学科承担并完成了涉及国礼、国宴用品、视觉形象系统、艺术品与陈设、服装等五大领域的艺术创意设计任务,艺术创意设计工作得到中央、省委的高度认可和评价,荣获“先进集体”称号,17名师生获得表彰奖励。
【案例】齐鲁工业大学轻工技术与工程“一种硫酸盐法蒸煮的针阔混合浆的漂白工艺”获得2018年度山东省专利一等奖。该专利技术提出了针阔混合漂白木素增效溶出机理,解决了传统的含氯漂白技术方面的关键共性技术难题;转让给全国500强企业山东晨鸣集团后,该技术在2014—2016年3年生产全无氯化学浆217万吨,新增销售额96.5亿元,新增利润11.8亿元。
【案例】青岛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科围绕“基于热/力效应的纳米粒子气雾射流微量润滑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构筑的核心专利群累计授权发明专利42件,并进入山东省高价值专利库,其中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外专利5件,国际PCT专利13件,注册软件著作权12项;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等省部级奖励4项;发表SCI/EI收录论文91篇,研究成果被引用950余次,其中3篇JCR-1区论文为ESI高被引论文;近3年,产学研合作单位直接经济效益新增销售额5283万元,新增利润745万元。
三、学科水平
3年来,立项建设一流学科项目集聚高水平团队和师资队伍,产出高水平成果,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学科建设整体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57个省立项建设一流学科中,取得B等级以上学科29个,占全省省属院校B等级以上学科的51%。截至2018年11月底,我省共有18所高校的60个学科(其中省属院校31个)进入ESI学科前1%,居北京、江苏、上海、广东之后,与湖北并列全国第五位。自2016年“双一流”建设实施以来,我省共新增ESI前1%学科15个,其中齐鲁工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滨州医学院、泰山医学院、潍坊医学院、山东中医药大学、鲁东大学等7所高校实现ESI前1%学科零的突破,增速居广东、江苏、北京之后,列全国第四位。
【案例】青岛科技大学工程学学科发表SCI论文84篇,中科院JCR-1区论文14篇,2区论文37篇,3区论文15篇,EI论文374篇;出版学术专著4部,译著2部;ESI“工程学”位列第1002位,与建设初期1180位(2016年5月)相比,国际排名上升178位。(见表6)
四、组织管理
创新组织管理。初步形成了学科统领、资源统筹、齐抓共管、协同发展的学科建设推进模式。各依托高校对学科建设工作认识到位,目标定位准确,工作思路清晰。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文件精神,依托高校均成立了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制定和实施了适合自身发展的建设方案与规划。
建立激励机制。对一流大学立项建设高校和立项建设一流学科进行专项财政拨款支持,支持省立项建设一流学科的研究生导师和在读博士研究生出国研修、访学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支持国家、省立项建设一流学科依托高校,根据各自建设规划,申报“省校联合培养计划”出国留学项目。
强化制度建设。我省出台了《山东省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奖补资金管理办法》《山东省立项建设一流学科绩效考评办法》《山东省促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发展实施方案》等,建立了山东省立项建设一流学科年度报告和年鉴编纂工作制度,有力地保障和促进了一流学科建设工作。
作者:山东省教育厅高教处
编辑:王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