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女儿今年12岁,刚上初中。她最喜欢读的书是历史书,从上下五千年到中国近代革命史,她津津有味、乐此不疲。
历史书中一个个或伟大、或平凡的鲜活人物,成为照亮她幼小心灵的一盏明灯。
我想,向上、向善应该是每个人最朴素的情怀。历史中的英雄人物在指引着一颗童心,努力生长。
中国近代革命史中的英雄,无疑成为女儿钦佩的对象。而有一次,她发现自家祖辈中,竟然也有革命故事。
故事是关于我的外曾祖父,也就是我母亲的祖父的。
关于他,也是母亲讲述给我的。但是,母亲也没有见过他,她也是听我外祖父讲给她的。我们甚至连他的照片也没有见过。
关于他的故事很简单,他在1942年的抗日战争中壮烈牺牲。
故事的信息很少,但却成为我们这一代人的家族骄傲和精神引领,成为我们这一辈几十年来最好的成长教材。
为了给女儿详细讲述这个故事,我试图了解更多的信息;但因为历史原因,因为外祖父去世多年,我没有在亲属中获得更多信息。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地方志关于潘庄战役的记录中找到了关于这一历史事件的描述:
1942年5月4日,日军千余人、伪军五百人、汽车百余辆、坦克装甲车数十辆包围了潘庄。情况紧急,不战即亡。全体官兵决心“不成功便成仁”,誓言与日军决一死战,与潘庄共存亡。战斗从清晨持续到下午,双方均有重大伤亡。接近傍晚时分,东北风起,残忍的日军乘风向潘庄寨内施放化学毒气,官兵没有防毒经验,很多人被毒倒,西门失守,日军乘势发起总攻,我守军节节后退,被包围在寨中心……千余官兵除个别突围外,大部血沃沙场。
看完这一段,摩挲那发黄的地方志,我泪流满面。曾经无数次在书中看到的类似故事,竟然就发生在我们家。
外曾祖父的名字没有出现在地方志里,他的故事也没有像其他英雄一样,写入历史或者编入教材。
当然,还有千余名在潘庄战役中牺牲的抗日烈士,也没有留下姓名;而为了新中国的建立,还有无数这样的无名英雄。
我把外曾祖父为国捐躯的故事讲给女儿时,革命英雄一下子从她的历史教科书上跳到了我们家。每每听到这一段,她总是一脸骄傲。
我相信,这对于她,不仅仅是简单的骄傲。
记得在我上中学的时候,和女儿差不多的年龄,曾外祖父的墓茔要迁移,县长等专门出席隆重的悼念仪式。
我当时因为学业而不能前往祭拜,感到万分遗憾;我就撰写了长篇日记以示纪念。其中有这样的语句:
未曾谋面的祖辈,何尝不在穿越时空和我对话;不曾留下影像的英雄,何尝不是永存晚辈心间。
这样的缅怀在每年的春节聚会时,在庆祝新中国成立N周年的时候,成为我们从父辈口中倾耳聆听的最感人故事。而这样的故事即使每年都在重复,我们每次却都唏嘘不已、由衷致敬。
一段时间里,女儿对家族的历史故事很感兴趣,也曾央求我再讲讲其他人的故事。
经过搜集,更多的祖辈故事不断呈现在女儿面前:
因为外曾祖父为国捐躯,外曾祖母断然拒绝让家里的独苗外祖父再去参军,而参军的机会是杨成武将军点的将。这成为外祖父一生的遗憾。
我的祖父在解放战争期间被国民党抓了壮丁,祖父十分不情愿。彼时的解放战争已经进入尾声,他看国民党大势已去,就冒着生命危险从济南城逃离。始终跟从中国共产党,是他的准确判断和英明选择。
我妻子的祖父在抗美援朝期间毅然报名参军,成为光荣的志愿军;他在朝鲜战场身负重伤,立下赫赫战功。我和女儿曾见到他身上的累累伤痕。
如果前面这些故事和保家卫国有关的话,那后面的故事就更多地和建设家园、个人命运融入国家发展洪流有关了。
我的父亲还有一个月就要参加高考时,因为“文革”,只能回乡务农。在家乡,他种过地、做过裁缝、当过民办教师。即使已经成家、有了孩子,他干完农活仍和同学一起熬灯点蜡苦读,终于如愿以偿,实现了埋藏心间十年的大学梦,成为村里第一位大学生,被公社的广播大喇叭连续祝贺了三天。高考的恢复,改变了他们那一代人的命运。对于我们这个大家庭而言,父亲的勤奋引领着他的弟弟妹妹,通过读书改变命运。而我们这一代,在他的影响下,涌现出了一批的大学生、研究生、留学生。父亲说,我很羡慕你们这一辈,你们努力成才超过了我。而我想说,没有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就不会有一代更比一代强的美好。
我的母亲是位勤劳朴素的农民,改革开放前,靠自己的辛劳支撑起整个家庭。小时候挖过野菜、吃过树根的她,不怕吃苦,在生产队里像男人一样出力劳作。但是,即使这样,还是吃了上顿愁下顿。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邻居家和父母同龄的女主人饿死时,襁褓中的女儿还在怀里吃奶。另外一个邻居,清晨挽着篮子步行几十里,到河南境内人家地里搜罗收获后遗漏的小萝卜头。晚上回来时,被关在家里一天的孩子们鬼哭狼嚎。而如果不把孩子关在家里,就没有这些救命的萝卜头,就要饿肚子,甚至被饿死。终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这样的光景被改变。母亲白天在责任田里劳作,换来不断增加的收成;晚上,她纺线织布,纳鞋底,做衣裳。她用中国农民普遍具有的朴素情怀,支持父亲的大学四年学业,用柔弱的双肩拉扯三个孩子成人,支撑起一个小家。母亲带领我们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始终怀着对国家的感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三天出生的她,聆听过外祖父讲述的新中国成立前的艰辛故事,经历过新中国建立初期的艰苦岁月,更加美好的日子总是在前方招手,她感谢时代发展带给家庭的幸福。母亲有一次说,上世纪80年代家里买辆自行车会成为全村关注的大新闻,90年代骑着摩托车去外祖父家会感觉很有面子,进入新世纪坐着自家的汽车回乡,感叹生活变化太快。
80年代出生的我,记得母亲的很多故事。而经历了相对贫困到脱贫到富裕的我,总觉得阅历和感触比较单薄,不能成为讲给女儿的故事。但在女儿眼里,这些都是充满趣味和引发思考的。小时候,我吃过玉米面高粱面的窝头,去果园里捡拾过落在地上的烂果子解馋,为了一支漂亮的铅笔会步行三公里到镇上买……后来,我经历了1990年的北京亚运会、1993年的京九铁路建设、1994年的三峡工程开工、1997年的香港回归、1999年的世纪大阅兵。迎来新世纪的2000年,我考入了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毕业后留校工作,生活和工作条件不断改善,买房购车成为年轻人的标配……努力就有机会,奋斗就有希望,我们这一代人都在拼搏中奔向美好前方。
改革开放这40年创造财富、发展进步的速度,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代。出生在新世纪、与共和国同行12年的女儿或许无法从历史的维度来看一个国家70年的发展,但是我们罗列了她出生以来的大事,包括北京奥运会、世博会、嫦娥三号成功发射、墨子号发射、党的十九大等等,尽可能让她感受到国家的发展变化。
我又梳理过关于家庭的一些历史对比:
外祖父步行一天一夜去商丘谋生的路程,现在坐上高铁只要15分钟。
我幼年时,家里用父亲卖21个鸡蛋的钱过了一次年,如今不够超市里一个大礼包。
父亲上大学时一个月的伙食费是10元,如今不够我女儿初中的一顿中午饭钱。
母亲带着我排队交公粮时,可能永远也不会想到延续了2000年的农业税会取消,并且如今种地竟然还有补贴。
母亲生我的时候已经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如今实行二孩政策后,女儿又多了一个妹妹。
……
我的故事很简单,我的家庭很普通,但我的故事关涉一个普通家庭与共和国的70年。
70年很短,对于五千年中华文明不过是弹指一瞬;70年很长,对于一个家庭已然经历了五代人。
女儿曾有一次在报纸上看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表述,向我询问其中的含义。我说,我外曾祖父他们那一代牺牲生命是为了中国人民站起来,我的祖辈、父辈辛勤劳作是为了中国人民富起来,我以及你们这一代人,应该为中国强起来而努力前行。
作者: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刘积舜
编辑:冀春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