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聚焦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与内涵发展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全省教育大会开启了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省、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征程。研究生教育肩负着全省“高端人才供给”和“科学技术创新”的双重使命,对服务国家战略和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近年来,青岛科技大学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研究生教育规律,重点从一流学科建设、导师队伍建设、教育综合改革、国际交流合作四个维度上精准发力、攻坚突破,不断推动学校研究生教育质量变革、动力变革、效率变革,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学校“双一流”和“五有”高水平大学建设。
维度一:融入一流学科建设,为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搭建阶梯
1.用好“一流学科”契机,丰富研究生教育资源条件。研究生贡献度是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人力支撑和创新成果支撑。学校形成了以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等为代表的多个优势特色学科群,其中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等三个学科进入了全球ESI学科排名前1%,入选山东省重点建设的“一流学科”行列,数量和影响力居省属高校前茅。学校依托三个“一流学科”成立了化学学部、材料学部、工程学部三个学部,专门负责三个“一流学科”建设,赋予其“人财物”充分自主权。学校把山东省支持的“一流学科”建设经费全部划拨学部统筹使用,在研究生指标分配、培养资源等领域予以倾斜支持,为研究生从事科研创新提供更好的条件保障,催生了更多高水平研究生SCI论文等科研成果,有效推动了“一流学科”建设。
2.突出“一流学科”导向,优化研究生教育结构布局。建设“一流学科”,需要突出学科建设目标导向、整合优势学科资源、攻关学科制高点,这其中研究生教育的结构和布局至关重要。学校目前拥有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在校研究生4500余人。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校有9个学科进入前70%,其中化学工程与技术为B+,为省属工科高校唯一。按照“双一流”建设“扶优、扶需、扶特、扶新”导向,积极扶持和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对具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发展潜力的学科重点培育,加大经费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以学科评估、学位点合格评估、专项评估结果为依据,优化调整学校学位点的布局,对评估结果较差的学位点进行统筹调整,建立了学位点预警与退出机制。
3.发挥“一流学科”优势,推动研究生教育目标转向。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和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启示研究生教育不仅仅在基础应用研究上有作为,更要在服务山东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关键共性技术等“卡脖子”领域主动作为,实现培养目标向更加务实角度“转向”。学校始终坚持科研兴校,先后获得15项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杜邦科技创新奖,2011年以来科研经费连续8年过亿元,累计达到13.6亿元,拥有国家工程实验室等8个国家层面创新平台,数量位居山东省属高校前列。学校依托“一流学科”和国家级平台建设形成的“政产学研”融合办学特色,为开展高质量研究生培养提供了丰厚滋养。当前,学校正引领研究生教育抢抓山东省“经略海洋、乡村振兴、动能转换”三大战略重大机遇,力争贡献更多青科大创新成果。
维度二: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为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构筑保障
1.加强研究生导师师德师风建设,深化研究生思想引领。全面落实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牢牢把握全面落实导师立德树人职责主旨,把握“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着眼造就一支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学校制定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等系列文件,为强化导师政治素质、师德师风、业务素质设立制度保障。在培养和选拔中,突出导师的政治站位、家国情怀,尤其是把握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表现,要在课堂上、实验室赋予研究生爱党爱国正能量,树立永远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仰信念信心。学校对研究生导师实施全过程动态管理,把握在学术不端检测、学位论文盲评与抽检等关键节点,设置考核办法与退出机制,敦促导师严谨教学、严格指导、严把质量,始终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投入到研究生教育中。学校不断树立优秀导师榜样,拍摄《师德》系列纪录片,宣传自建校至今多名优秀研究生导师传承科大校风的先进事迹;每年组织优秀导师代表为新进导师宣讲立德树人职责,介绍研究生教育教学经验;组建教育教学团队,通过以老带新打造优秀导师队伍。我校研究生于超同学荣获全国优秀共青团员、山东省十大优秀学生,并参加了五四运动100周年纪念大会,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讲话。
2.加强研究生导师专业能力建设,深化研究生学术引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学校始终注重发挥导师的专业学术魅力,引领研究生投身科技创新。学校通过制定遴选标准,选拔优秀教师增加新生力量;设定上岗审核制度,保障导师业务能力在岗期间始终达标。我校现有研究生导师853人,其中硕士研究生导师853人,博士研究生导师124人,研究生指导教师中有院士2人、双聘院士11人,中科院“百人计划”人选3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教学名师)2人,长江学者、国家杰青(优青)4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3人,全国优秀教师10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48人,“泰山学者优势特色学科团队领军人才”2人。导师专业技术职务、学历、学源以及国际化背景等各项结构合理,高质量的导师队伍为研究生培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018年获山东省第八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指导学生获山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3篇;组织开展山东省研究生导师海外访学计划项目,研究生导师出国访学项目资助入选9人。获批省级优质课程4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库3项,联合培养基地2项,研究生导师能力提升普通项目9项、专项项目1项。
维度三: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为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激发动力
1.改革指标分配办法,有效确立研究生培养配置。研究生是高校开展科技研究的奇缺资源,是研究生导师的竞争性资源,必须合理配置,充分发挥其效能。学校为提高研究生在学科建设、科技创新、服务社会中的贡献度,专门出台了研究生招生指标分配改革办法,建立了以促进“双一流”建设为目的的招生指标分配体系,推行招生资源竞争性配置,根据学院对学校贡献度和研究生的投入产出率调整招生指标配额。对新增的硕士生指标按学院科研产出量进行了竞争性资源配置,在研究生指标有限的情况下,进行内部挖潜,优化研究生指标配置,增加投入产出率,指标分配向产出率高的学科倾斜。学校通过统筹研究生指标配置,激活了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内生动力,提高了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的创新贡献度,构筑起了研究生这一稀缺资源的“竞争性与贡献度”协同融合的生态体系。
2.实施科教融合协同育人,积极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学校坚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服务需求为导向,进一步推进和完善校所协同创新与联合培养机制,通过深度科技融合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为我国海洋强国建设、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建设以及青岛市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学校与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启动了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计划,着力打破体制机制壁垒,在培养目标、教学保障、资源共享、管理运行等方面建立协同机制,在海洋化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进行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双方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以提高学生科研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建立高校和科研院所协同机制为保障,努力实现高水平科学研究与高质量人才培养的相互支撑。通过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力推进科技与教育协同育人,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科研与人才培养结合,努力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3.推动教育综合改革,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学校通过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激发体制机制活力。学校制(修)订2018版研究生培养方案,突出个性化培养,优化研究生课程体系和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强化学术学位研究生“研究型”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加强学术研究方法训练及研究生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的养成。制订或修订了博士研究生短期出国(境)访学和出国(境)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资助与管理办法等10余项文件,推动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2018年研究生共发表SCI、EI等收录高水平论文472篇;数学建模竞赛获国家二等奖16项、三等奖24项;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获国家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省级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中国研究生石油装备创新设计大赛获国家三等奖1项;全国研究生移动终端应用设计创新大赛获国家三等奖1项;获得省级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奖2项,专业学位研究生优秀实践成果奖3项,其中一等奖1项。
维度四:拓展国际合作交流,为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引入外力
1.坚持国际视野,培养国际一流的影视动漫类研究生人才。学校坚持开放办学,注重研究生的国际视野、国际水准的培养熏陶。学校与韩国中央大学合作开办的影视与动画专业艺术硕士研究生教育项目,实现了211、985院校学生争先向青岛科技大学这样一所山东重点地方大学流动的良好态势。该项目是2015年8月经中国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艺术硕士研究生教育项目,是山东省首个艺术硕士研究生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也是青岛科技大学首个艺术学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被本项目选拔录取的学生,不仅可以获得艺术硕士学位,还有部分学生将拥有“硕士 + 博士”连读的机会。每年招收30名学生,其中来自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高校学生达46.7%;北京电影学院、四川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等专业类高校学生占总比例的20%。学校以国际视野“请进来走出去”“借船出海”,全力打造一流学科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影视动漫科研学术、国际产学研创新创业孵化制作三大支撑平台,为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提升指导教师水平提供了国际平台和空间。
2.深化中德合作,培养具有中德背景的高层次研究生人才。学校中德合作办学,历经20年的探索实践,与德国合作办学逐步实现了从人才培养到科技合作到产教融合的跨越。学校与德国帕德博恩大学共同组建的“中德科技学院”办学项目,纳入中德两国政府间合作项目,被誉为中外合作办学的成功范例,走出一条德国优质教育资源“引进、消化、吸收、融合、创新、输出”并举的中德合作办学新道路,取得显著的人才效益和社会效益,构筑了突出的对德合作办学优势。2011年和2012分别与伊尔梅瑙工业大学和帕德博恩大学开展德国来华硕士研究生“机械工程在中国”项目合作。学校正面向全省“北斗七星”创业创新共同体和新旧动能转换需要,组建中德材料智能制造新技术研究院等10个中德合作产业研究院,重点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海洋、高端装备等领域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努力培养一批既懂得中国情况又懂得德国情况,既懂得我们的优势又懂得外在优势,中德结合、内外结合的跨界人才。
作者:青岛科技大学副校长、教授 张淑华
编辑:王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