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境与唐宋诗境》一书不仅对“佛境”与“唐宋诗境”的语言思维特征进行了比照与联系的诗性言说,而且对二境的核心范畴意象之内涵与外延进行了深刻阐发,并进一步对以禅境创构诗之意境这一大胆设想展开了富有诗意与审美的理论推演,极具“诗性批评”之特色精神。
“意境”是唐宋诗学美学中的重要范畴,然而其与佛学渊源甚密。佛学中的“境”得以成为诗学中的“境”,是历史机缘、文化机缘与诗学传统、诗歌创作实践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正如萧驰在《佛法与诗境》一书“导言”中所说,“乃由众多特殊历史机缘的凑合。从根本上说,这是佛教东渐,与一个以抒情诗为主要文类的文学传统相遇之结果”。“境得以成为重要的诗学范畴,其最重要之背景应是在一个佛教和诗歌的最辉煌时代,佛学在文人中的广泛传播。此刻,上述所有历史机缘都汇集在一起。这就是李唐王朝”。由此可见,刘艳芬教授的新著《佛境与唐宋诗境》(中国戏剧出版社,2018年版)可谓抓住了中国这一以抒情诗为主要文类的文学传统与佛教文化结缘的最富于诗性精神的话题。
“诗性”一词,古今中西不少学人都曾对它从不同层面作过探讨和界定。就古典文艺批评而言,古典文论研究专家李建中在其著作《中国古代文论诗性特征研究》一书开篇即讲道:“日常话语中的‘诗性’,狭义地讲是指‘诗歌的特性’,广义地说是指与逻辑性相对的艺术性与审美性……”众所周知,把握“诗歌的特性”靠的并不是逻辑推理,而是“用一种生命体会另一种生命,用一个灵魂倾听另一个灵魂”(谢有顺语),通过有理性融入的直觉、妙悟、具象等思维方式进行形象描述和诗意言说。而刘教授正是从这个高度上将诗心与慧心打通,并以此去把握和分析唐宋诗歌的特性,进而揭示出唐宋诗歌独特的诗境及其与佛境的种种渊源关系的。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是诗歌意象和意境的直接呈现方式。刘教授独具慧心,首先从语言层面分析佛境与唐宋诗境之关系的表征,通过唐宋时期佛家语言与诗家语言相互渗透的实际表现和融通结果来分析揭橥这种相互渗透所带来的文化景观和诗歌特点。尤可注意的是,在这种文化还原式的审美性分析中,该著将这种语言的融合和冲突结果上升到中国古典诗学中极富直觉、妙悟特征的理论话语“韵味”说中去把握佛境与唐宋诗境的渊源关系,这无疑成为其诗性批评的一个独特的理论贡献。有意思的是,刘教授在论述诗禅语言交融互渗带来的审美韵味时,也用了生动鲜活又富于韵味的“诗性批评”语言加以表述:“借月明心,观花发慧,闻钟妙悟,言此意彼,如盐入水,有味无痕,诗家所追求的韵味无穷的意境,不也正是佛家语言观悖论所碰撞出的另一表达蹊径吗?”真正做到了以“诗性”言说来言说“诗性”。
意象是极富中国民族特色的哲学范畴,然而,当它演变为诗学话语时,就成为一个充满着艺术性与审美性的诗性对象。意境以意象的存在为前提,故而刘教授在书中以大量的笔墨对佛教意象与唐宋诗歌意象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检讨,其研究方法表现出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宏观分析与个案研究相结合。从宏观上,论著对意象形成发展的两条途径即宗教与审美及两种途径各自对应的含义作了较为严谨的文献梳理和论证。在个案研究中,作者选择佛教与唐宋诗歌中极具代表性的佛教意象“灯”的诗化与诗歌意象“梦”的禅化分别进行宗教与审美的诗性分析,很有说服力。二是纵向对比与横向联系相结合。纵向对比主要体现在论著对“意象”一词从春秋至唐代各种内涵演变的追本溯源,显示出历史脉络的纵深度。横向联系则主要体现为围绕各分论点而展开的例证与例证之间的比照与联系。例如在论及佛教无尽灯与智慧心灯在唐宋诗歌中的影响时,作者不是简单地罗列例子,而是把与此相关的诗人如刘禹锡与罗隐、苏轼与黄庭坚等人的诗作加以联系、比照,既拓展了研究的视角,又深化了问题的探讨。可见,该著对意象的研究,虽有宏观的理论分析,但却以对浮云、空山、落花、飞鸟、明灯、幻梦等诗歌意象的微观文本分析见长,解读细致,视角独特,于细部开掘中见微知著,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如果说语言分析是刘教授抓住的佛境与唐宋诗境关系言说的思维载体特征,意象是她对诗境形成的核心范畴的诗性论述,那么禅境与诗之意境的关系检讨则是其在前二者的基础上对佛境与唐宋诗境关系的本体阐发。诚如作者在该著中所云:“唐诗的妙处并不在于语言,也不在于意象,而是在其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而韵味无穷的意境上。”综观论著对此相关论述,不难发现其论之特色与创新。所谓特色,即作者对二者关系的建构主要建立在厚实的理论推演上,而这种推演的描述不是枯燥抽象的理论阐释,而是通过引证富有形象描述韵味的文献而使论证带上了诗意、审美的色彩。文中既引用了一些形象与抽象相结合的思辨性极强的文献,又引用一些广为流传且诗意盎然的诗作,还有很多具有一定哲理与故事意味的禅宗公案等。所谓创新,主要是指作者因文献运用与阐发的独特性而呈现的视角与观点的创新。诗禅交融互渗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甚为关注且讨论颇多的话题。然而,在佛境与诗境是如何沟通、融合这一问题上却还需要一个层次更为清晰、深度更应力掘的描述和揭示。以往的诗论家善于将佛禅之境或比附、或形容、或描述为诗歌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境界,也习惯将修道者的禅境体验融入作诗与品诗体验的诗性描绘之中。刘教授研究的独特之处则不仅在于其比较的论证和影响的研究,而且在于其创新性设想:通过对意境的三个层次“像”“像外像”“像外”和意境的创作过程“取境”“造境”“缘境”与佛教之渊源的梳理,不仅勾勒出二者层次清晰的逻辑关系,而且将诗禅之间的血脉渊源即“以禅境创构诗之意境”的阐发融入厚重的文化底蕴中,发掘出意境说新的理论内涵。这种学术设想带来的创新性特色也便成为该著理论研究的一大亮点。
此外,与很多结构松散类似论文集的专著不同,《佛境与唐宋诗境》的结构是相对严整的。书中在对诗、禅的语言、意象、意境方面的复杂关系做系统分析研究之前,还梳理了中国佛教与诗学、审美的关系,研究分析了佛教思想观念对唐宋诗人的日常心理、诗歌创作与思想观念等多方面的影响,从而将核心问题的研究铺展在一个宏阔的文化和历史层面。该著在对语言、意象、意境等核心问题作了透彻而灵动的分析之后,又从诗论发展的历史维度比较分析了唐代的“以禅论诗”说和宋代的“以禅喻诗”说及其唐宋诗论家为打通诗境与禅境所做的种种理论探索。最后一章则由佛禅思想扩展绵延至儒家、道家思想与意境说形成发展之关系的考察,将考察的焦点拉向远处,以更高更远的视野来统摄佛境与唐宋诗境的关系。这样,整部著作共有九章,32万字,开卷有铺垫,中篇有层次,结卷有回声,对问题的分析研究循序渐进、自然从容;加之语言自然、生动,让人读之多了几分“诗性批评”的亲切和灵动趣味。
总之,刘艳芬所著《佛境与唐宋诗境》从多方位、多维度对佛禅之境与唐宋诗境的关系作出了深刻而独特的诗性言说,是其继《佛教与六朝诗学》出版八年后的又一力作。清代思想家、历史学家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校注·答客中问》中将文史研究分为“比次之书”“考索之功”和“独断之学”三类。纵观刘著《佛境与唐宋诗境》,其不仅对“佛境”与“唐宋诗境”的语言思维特征进行了比照与联系的诗性言说,而且对二境的核心范畴意象之内涵与外延进行了深刻阐发,并进一步对以禅境创构诗之意境这一大胆设想展开了富有诗意与审美的理论推演,全书不仅结构严整,而且极具“诗性批评”之特色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而言,笔者以为将刘艳芬教授的这部《佛境与唐宋诗境》归属为“独断之学”当不为过。真诚希望中国诗学研究和美学研究中有更多“独断之学”出现。
(作者简介:福建省龙岩学院师范教育学院 邱蔚华)
作者:邱蔚华
编辑:王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