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理想主义者的长歌
发布时间:2020-01-09 14:54 来源:《山东教育》高教刊7、8月刊作者:张宗刚 A+A-
-分享-

  书评

  《观心宝石》在风格上既有长篇小说的厚度和分量,也具轻阅读文本的魅力,亦即意大利小说家卡尔维诺所谓的“轻逸”(lightness)。从叙述、语言、结构、形象诸角度观照,该作以轻逸之笔,书红尘百态,写人性风景,运思细腻,格调高洁,充分展现了剧变时代一幅幅包含着众生面影的真实的浮世绘。

  李永生的长篇小说《观心宝石》,展示了共和国恢复高考后第一批进入大学的数名年轻人的成长历程。小说以一块际遇神奇的宝石为线索,串联起种种跨越不同社会发展时段的故事,由此映射人世悲欢,透析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精神面貌。该作在风格上既有长篇小说的厚度和分量,也具轻阅读文本的魅力,亦即意大利小说家卡尔维诺所谓的“轻逸”(lightness)。从叙述、语言、结构、形象诸角度观照,《观心宝石》以轻逸之笔,书红尘百态,写人性风景,运思细腻,格调高洁,充分展现了剧变时代一幅幅包含着众生面影的真实的浮世绘。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遇合,使得文本条理清晰,事件立体,人物丰满。叙述得详略得当,描写得虚实相济,读来赏心悦目。

  《观心宝石》带有鲜明而强烈的自传成分。小说作者李永生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曾任某研究所研究室主任、总工程师等,工作之余从事文学创作。主人公林阳是一个内心纯良、才思敏捷的理想主义者,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一家部属设计研究院工作,因表现突出,很快被提拔为业务处长。不久林阳写下洋洋万言的改革方案,大胆质疑现行机制,被院党委书记吴祥运等设局构陷。林阳愤而辞职下海,开启另一种人生。虽然林阳后来也学会了世故虚伪逢场作戏,却因能持守良心、觉悟和责任,时时对自我检视反省,成为一名既富且仁的儒商。林阳最后毅然放弃所有,赴偏远地区投身教育,在大彻大悟中走向个体的华枝春满之境。

  执着、虔诚、一根筋,大概是所有理想主义者的特点。为了传说中那块能照见人心的“观心宝石”,林阳从小到大都孜孜以求。这宝石的传说和道家思想显然大有关联。道教经典《了心经》即专谈观心得道、向善去恶之理:“若夫修道,先观其心。心为神主,动静从心;心动无静,不动了真……吾从无量劫来,观心得道,乃至虚无。”这应是《观心宝石》书名的由来。古典名著《西游记》则通过热闹的神怪故事告诉我们:“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取经的过程,即是修心悟道的过程,唯有战胜心魔,方能成就人生。明乎此,我们可以把《观心宝石》视为一部关乎“心学”修炼的现代文本。当然,它同时也是一部转型时代的轻逸史诗,不事张扬地写出了中国社会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变迁,深入透析纷纭世象、揭橥人性本色,氤氲着对时代变革的思考,具有了某种社会学的深度和意味。

  小说人物多而不乱,或热切真挚,或口是心非,或刚直不阿,或卑躬屈膝,可谓人各有貌。“仗义每多屠狗辈”,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刻画了诸多黑手污面而心如美玉的底层小角色,令人难忘。如林阳师傅老马的成人之美,医院维修工“瘸王”的急公好义,保洁员梅姨的丈夫、司机刘平安的壮烈赴死,以及梅姨不辞劬劳收养弃婴的义举,均呈现出人性之美与人情之美,发散着大爱的光辉。其他人物还有干练温婉的卢琪,白皙矜持的章小菡,亮烈义气的吴小雨,风姿绰约的京剧演员婉云,性感粗俗的女保管员栾小波,崇尚市侩哲学的市总工会主席刘山,以及林阳曾经的精神导师、道貌岸然的市委书记刘有森……各色人等与各类心态,均在时代的舞台上显影。

  不妨把《观心宝石》定位为一部成长小说。林阳于繁华中固守初心,于朴素中识得真味,终至千金散尽,度人度己。林阳的苍茫心史,正是一条返璞归真、见素抱朴的修炼之途。本质上,《观心宝石》是一曲理想主义者的长歌。“理想主义”是本书的关键词,亦是理解林阳、卢琪、陈如许、潘志平等人的钥匙。理想主义者身上彰显的,乃是中国式贵族所持有的高贵精神,也正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代代承传的人文精神。“人总是理想在理想里,现实在现实中。追逐理想是快乐的,可理想不是轻易能追逐得到的,于是人痛苦;忘掉现实也是快乐的,可现实又是无法回避,于是人亦痛苦。彷徨于理想与现实的两岸之间,无疑就是人生的苦海。”书中这些围绕生与死、灵与肉展开的思辨性话语,开拓了文本的哲学向度与精神维度。

  《观心宝石》谙熟读者心理,节奏控制得当,凡一应轻重缓急、起承转合,往往处理得有条不紊。小说多用线性推进方式,不玩“复调”一类噱头,却自有其横云断岭之美,清浅可人之趣。全书30万字,分成32章,每章篇幅皆为八九千字,布局之均衡、排面之整饬,仿佛用尺子量过了一般,让人感慨于这样的安排,简直彰显八级钳工般的严谨和精密。可以说,这种强迫症式的刻板,更可视为是一种自律,一种美德,一种敬业的“工匠精神”的体现。

  《观心宝石》秉持浩然之气,时有不平之鸣,字里行间寄寓着个体深深的思考,发散着强烈的批判意识,颇具现实锋芒。小说始终保持了对时代的敏感追踪,有时甚至会把一些真实事件,转化为活生生的文本细节。如五个流浪男孩因钻进垃圾箱点火取暖皆被熏死,林阳目睹五具幼小尸体的一幕,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在破落的枫树渡,当地青壮年们纷纷外出打工,剩下的多是老弱病残。“大概是难耐寒冷,路边几只扭着脖子、把嘴巴深深地插进后背羽毛里的鸭子一动不动。”寥寥数笔,即勾勒出冷清如废墟般的感觉,传达出对现实的焦虑。毋庸置疑,林阳身上有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忧国忧民的士子遗风,以及公共知识分子感时伤世的现代情怀。

  有别于某些作品中性描写的泛滥与高调,《观心宝石》偶涉及性,必含蓄委婉,点到为止,颇具分寸感。显然,作者采取的是《红楼梦》式的日常化、诗性化表述。与此相关的,便是文字的干净,这样的写作,是有底线的写作。

  作者知识面广泛,行文中多处援引屈原、曹操、李白、杜甫、刘禹锡、贾岛、李商隐、苏轼等名家名句,“沧浪之水清兮”“暮婚晨告别”“长歌吟松风”“此心安处是吾乡”……诗词歌赋的娴熟穿插,为全书添加了文化品位。“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李永生有一颗敏感细腻的文心,而敏感,正是一个写作者必备的素质。他对世态人情的观察,对世相种种的发掘,以及对季节、物候、自然风景的感应,都有独到处。如写林阳高烧退后,“拉开客厅的窗帘,窗外一片阳光明媚。一夜大雨压消了暑水,雨水洗过的天空一派澄澈”。即景抒情,以物写心,情景交融。写葛家岩工程则是:“一路澎湃的江流裹挟着漩涡和泡沫冲出西陵峡的谷口,本想继续演绎着放荡不羁、气势奔腾的生涯,却不料在这里被彻底改变了形态。江水像撞了线后的运动员,惯性地向前跑了几步就放慢了脚步……”视角清奇,动静相宜,有顾盼生姿之妙。

  小说写来锋发韵流,文气贯通。这样一部诚意之作,很多地方足以让人血脉偾张,热泪盈眶。尤其最后山洪暴发时,林阳把志愿者小黄推出旋流,自己却被砖石瓦块击中头部。当生死未卜的林阳再次睁开眼睛,血水沿着前额流下,他看见了一轮血红的太阳:“是的,这就是父亲讲的‘观心宝石’,那个传说中的‘观心宝石’,那个能照见心红血热的‘观心宝石’!”这一充满悬疑色彩和开放意味的结尾,悲壮,高昂,如同紫电青霜般令人感奋,有效升华了全书境界。

  (作者简介:张宗刚,南京理工大学诗学研究中心主任,硕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

作者:张宗刚

编辑:王骄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