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开创新时代高校学校资助工作新局面
2013年,“山东高校辅导员名师工作室‘唐玉琴工作室’”在聊城大学挂牌成立。工作室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分类教育与指导为研究方向。为整合全校资助育人资源,充分发挥二级学院的优势与特点,2014年,在名师工作室的引领下,聊城大学又创建了“聊城大学辅导员协同创新社区”。社区下设12个辅导员工作室,包括提升学生创新创业创造能力的“三创教育”工作室、孤儿大学生帮扶组织“馨家园”工作室、“向阳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工作室、“春雨”青年微公益与社会实践工作室、雷锋精神培育工作室、法律援助工作室等。在全校逐步建立起名师引领、示范带动、良性竞争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与指导工作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馨家园”工作室(以下简称“工作室”)自成立以来,坚持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将学生的教育与指导工作和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孤儿大学生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需求,制定不同的教育指导目标和任务,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指导方案,收到较好的资助育人效果。
一、搭建“六关爱”平台,学生进“家”感受温暖
新生报到季,学校在“绿色通道”窗口设有“馨家园”接纳点,学生填写相关表格,提出实际困难和相关要求,学校进行审核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帮扶。为解决学生入学后的临时困难,工作室搭建了“六关爱”资助平台。
一是“爱心超市”,按照师生捐助、超市运作、学生免费领取的关爱服务模式,自2008年筹建“爱心超市”以来,共计接受师生捐助物品10万余件,资助包括“馨家园”学生在内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万余人;二是“爱心银行”,按照“诚信抵押,无息外借”办法,每年注入资金20万元,解决学生学习、生活等方面的临时困难;三是“爱心大礼包”,每年为学生提供学习、生活等用品400余份;四是“爱心单车”,用校园废弃的自行车,变卖换成新车,“馨家园”学生报到当天,免费领取;五是“爱心眼镜”,平均每年免费为学生配备200余副;六是“爱心保险”,为“馨家园”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交纳商业保险。
二、打造“家文化”,以爱育爱
“馨家园”工作室利用丰富的内容,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努力打造“家文化”,让学生感受大家庭的温暖。
老师们经常把学生召集起来,一起聊聊天,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困惑和打算。学生们也经常把“咱家”挂在嘴边,他们还为自己的“馨家园”设计了家徽和家训。开展“最美微笑大使”评选活动,学生通过自我展示,或是彼此间简单的问候与交流,或是分享获得奖学金的喜悦与学习经验,或是用法语或方言拉近距离等方式,在欢声笑语中民主投票选举“最美微笑大使”。工作室培养学生阳光心态,引导学生健康、快乐地学习和生活。每逢春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工作室的老师还会亲手为学生做他们家乡的传统食品,学生一边吃一边笑,话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营造浓厚“家庭”氛围。工作室坚持实施开学必访、寒暑假前必访、逢年过节必访、生病住院必访、发生意外必访的“五必访行动”,建立了QQ群和微信群,随时关注孤儿学子的生活困苦和心灵困扰,并及时为学生提供帮助。搭建了“微心愿”资助平台,第一期活动,聊城市公安局100名干警现场实现学生“微心愿”50个,资助资金5万元,生活、学习用品200余件。“馨家园”工作室自成立以来,汇集了学校、社会各方面的爱心力量,已资助帮扶了101名孤儿大学生,真正成为孤儿的“温暖之家”。“母亲,我即将踏上走向未来的人生之路,背负的行囊里有您赐予我的力量,有您在1460个日夜为我缝制的生命之衣!”这是2017年“馨家园”学生小张毕业时写给学校和老师的心里话。6年来,他利用学习和工作的空暇时间走进农村、敬老院等地,帮扶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将“馨家园”的爱心和互帮互助的“家风”向社会辐射和传递。
三、实施“启航”计划,育心强能
对于“馨家园”的学生而言,知识的掌握、专业技能的培养和文化修养是他们将来在社会上立足并赖以生存的核心因素。因此,工作室以资助为手段,以育人为目的,强化资助育人理念,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融入学生资助工作全过程。以孤儿学生需求为导向,在学生身心发展、道德品质培养、学业帮扶、就业指导等方面给予特别关怀和帮助,通过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等手段,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全面提升学生的诚信感恩意识、责任担当意识和自立自强意识、创新创业意识以及就业、创业综合能力等,形成了“资助与教育同行、助困与育人并举、扶志与扶能共进、素质与能力同育”的工作格局。
一是为满足学生就业创业需求,开展“就业创业能力拓展计划”。 该计划包括团队辅导、专题报告、参观学习、素质拓展、面试辅导、职场体验等10个环节。采取专业老师第一课堂教学、企业导师第二课堂辅导、学生到企业职场体验的形式。目前有123家企业负责人担任学生的校外导师。二是实施“百项工程”建设,组织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计划设计、资助政策宣讲、科技支农帮扶、关爱留守儿童等活动。3年来,共设项目130余项,投入资金10万余元。三是实施“润育梦想成长计划”,每年开展教师资格证、社交礼仪、视频剪辑、Office应用 、就业创业技能、书法 、视频剪辑、PS软件、化妆品化学、公文写作等10余期培训。四是通过“名师讲坛”“名师茶座”“博士茶座”“辅导员沙龙”“大学生热点问题面对面”等系列活动,将扶困与“扶智”“扶志”深度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求真务实,不断提高资助育人实效
工作室按照“个性化指导、项目化运作、团队化研究、协同式创新、品牌化培育、专家化培养”的总体思路,建队伍、搭平台、创载体、建机制、求创新、育特色、创品牌。运用案例式、专题式、启发式、参与式、疏导式、辩论式等教育方法,通过网络、微信、QQ等平台,对学生进行线上线下教育和指导,收到较好的育人效果。5年来,“馨家园”学生中,2人获得“全国大学生自立自强之星”提名奖,1人获“山东十大慈孝人物”,1人获得“爱心传递”优秀学生,5人获得国家奖学金。在“馨家园”的3位主要“家长”中, 3人次被评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高校优秀辅导员、全国学生资助工作优秀个人案例典型,1人被评为聊城大学2019年“向上向善好青年”,1人被评山东省“奋进新时代资助人物———筑梦大使”。工作室将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相结合,瞄准学生需求,把握舆论导向,探索深层问题,凝练系列科学有效的学生个性化教育与指导方法,形成系列特色资助育人项目。其中理论研究成果《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多维透视》一书被教育部列入“高校德育成果文库”。专著《中国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理论与实践研究》,被有关专家评为“选题内容之广度、时间之跨度、研究之深度,在国内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研究领域均有突破”。
鲁迅先生曾说:“教育是植根于爱的。”学生在心里能否把老师当成自己的亲人,主要取决老师对学生的态度。老师的工作方式、工作态度关系着每位学生的人生福祉以及学生将来对待生活、事业和社会的态度。“馨家园”工作室的老师长期以来把育人的责任担在肩上,把每一位学生放在心上,以较高的职业素养和价值定位关爱学生、帮助学生、服务学生、指导学生,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懈奋斗。
作者:聊城大学学生工作部(处) 唐玉琴
编辑:王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