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虽然在实现方式上有所差异,但具有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的内在一致性,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互支撑,共同服务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共同担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共同发挥思想价值引领作用,共同致力于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马克思主义学院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入手,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一体化建设,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方位、全过程,促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曾多次提出让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的要求。所谓“同向”,就是指作为落实高校立德树人、铸魂育人根本任务的两个中心环节,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都具有巩固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地位、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等一致目标;所谓“同行”,就是指要以完善知识与技能结构为载体、以优化过程与方法为纽带、以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为支撑来统筹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使知识获取、技能培养与价值观塑造相融合,强化育人指向,形成育人合力。
一、完善课程知识与技能结构
完善各门课程的知识与技能结构是统筹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这要求各门课程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都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学科思维、价值思维,充分发挥学科课程知识体系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支持作用。
以显性教育为主的思政课程,其教学应从世界观、政治观、人生观、法治观和道德观等五大部分入手,通过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等内容的教育,使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比如,通过基本国情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等内容,使学生加深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理解;通过人生价值观、生命价值观等内容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通过中国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教育,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而以隐性教育为主的课程思政,其教学内容应注重专业知识导向、能力培养要求与学科价值引领相统一,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养上下功夫,结合各个学科、专业和课程的特色,在对专业历史沿革、当前现状、前沿问题与未来展望的讲解中,在知识传授与解决问题、书本知识与实践问题结合的过程中,拓宽学生视野,增强其投身专业研究的责任感、使命感,使学生的“智”“能”“德”共同发展。
思政课程的“思政”侧重于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而课程思政中的“思政”侧重于思想价值引领,强调在思政课程、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中增强政治意识,加强思想价值引领。所以在一体化建设过程中,一要发挥好思政课程的主渠道作用,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和意识形态性,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重点讲授现实矛盾、理论难题和中国经验,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引入课堂,使学生感受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丰富和与时俱进,消除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对学生的思想冲击。二要注意将思政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紧密结合,从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切入,挖掘与学生专业相关的案例,加大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道德情操等关键目标的培养,切实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同时,还应注意避免专业课程“思政化”和思政课程“通识化”的倾向。既不能因为在专业课中强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而忽视了专业课的特点和规律,把专业课变成另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也不能在思政课程中片面扩大通识性内容,导致思想政治理论的核心讲解不到位,甚至淡化了其中的意识形态性,使思政课程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出现“迎合化”“中性化”“自由化”现象。
二、优化课程实施过程与方法
优化课程实施过程与方法是统筹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的桥梁和纽带。各门课程都应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的学习中,创新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嵌入育人元素,使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专业学习与国家形势政策学习相结合、专业能力提升与思想价值观端正相结合。
从教学实施的主体来看,除了相关的教育管理部门要发挥好协调作用,充分调动任课教师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之外,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通识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配合更为重要。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根据课程建设标准和学生个性化需求,对教学大纲、课堂设计、评价机制进行优化,创新教学方法,变僵硬范式为引导探究、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交流、变单一课堂为联结情境,当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路人;专业课和通识课教师要树立将思政理念贯穿知识传授过程的意识,深入分析讲授内容,运用恰当的方法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教学内容及目标中,提炼出专业课程中的科学精神、价值取向、伦理规范。另一方面,为了提升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思政课教师应加强与专业课、通识课教师的互动,帮助其提高思政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对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的重难点问题或经验教训进行交流讨论,找出解决措施,使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的实效更加显著。
从教学方法来看,无论是思政课程还是课程思政,都要着眼于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和思想特点,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和语言,使“漫灌”与“滴灌”有机结合。一要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在作为教学主阵地的第一课堂中,充分利用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式教学、开放式教学、跨学科教学、翻转课堂等形式,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师生互动和探讨中提升知识传递质量。二要在作为隐性教育重要途径的第二课堂中,积极组织传递主旋律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弘扬正能量的社会实践活动,在理论与实践、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中引导学生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三要善于利用“慕课”等新型教学方法和“两微一端”等新媒体平台,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形成线上线下育人合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优势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合,提高课程思政实效性。
三、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
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是统筹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的支柱与核心。思政课教师主讲的思政课程与专业课、通识课教师主导的课程思政相互配合,将学科蕴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嵌入理论知识的教授中,才能对学生进行积极正确的思想价值引领,实现学以立德、学以修身。
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一要做好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中国话语体系的构建。教师在思政课程的讲授中,可以带领学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本;在专业课程中,要体现学科发展和学术前沿中的中国范式和中国理论;在通识课程中,要注意营造中国特色,讲好中国故事,实现核心价值观的自然渗透。二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反应,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第二课堂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行为与情感体验当中产生共鸣,使知识的传授更有温度,使各门课程都彰显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三要结合不同课程或专业的特点、规律进行分类指导。公共基础通识课程要重点培育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质、科学精神;实践类课程要注重增强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课程则要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科学合理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作者简介:刘明合,泰山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
作者:刘明合 孙亦馨
编辑:王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