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建设在高校:山东工商学院④丨构建“四位一体”工作格局 全面推进工商管理类课程思政体系建设
发布时间:2020-11-28 11:27 来源:《山东教育》(高教)2020年11月刊作者:吴楠 A+A-
-分享-

     工商管理类课程理论和实践结合度高,课程内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类现实问题,授课方法上尤其强调教师与学生、教与学、课堂与实践等多方位互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工商管理学院一直坚持将课程思政作为立德树人的根本,把课程思政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全面推进工商管理类课程的思政体系建设,在顶层设计、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及教师培养等方面完善课程思政的多维建设体系。

  一、用顶层设计“做实”布局谋篇

  (一)构建分党委统一领导的“四位一体”工作格局

  进行课程思政建设,首先要准确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全面系统地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这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重大命题。工商管理学院将其作为日常教学工作的头等大事,将课程思政建设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形成了分党委统一领导,院长牵头总抓,各教研室密切协同,教师主体作用充分发挥的“四位一体”工作格局。发挥分党委主力军作用,明确其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领导责任,探索“总支领航、支部领建、党员领带”的新路径。切实保证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对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进行顶层设计、总体部署,将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教学全过程。

  (二)狠抓落实,形成“1+1+N”的持续发展模式

  为保证课程思政建设持续推进,工商管理学院以学校《“课程思政”实施办法》为指导,进一步明确了全院整体推进,教研室主导,教师主体的建设原则,充分利用领导班子会议、党支部书记/教研室主任会议等节点,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经常性召开课程思政建设研讨会、课程思政建设经验交流会、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比赛、青年教师教学比赛等活动,不断为课程思政建设注入新活力。注重工商管理类课程与课程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形成课程思政加教师加工商管理类课程的“1+1+N”的持续发展模式。

  (三)以党建突破项目为引领,健全绩效考核方法

  工商管理学院不断完善课程思政工作评价考核办法,进一步激发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一方面持续优化绩效考核方案,对立项的校级思政金课建设情况开展检查考核。另一方面持续抓实党建突破项目———“七个一好导师”评优工作,完善评价指标,将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纳入教师绩效考核,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学院全面提升立德树人成效的根本性举措。

  二、用课程建设“做好”融合文章

  (一)大力推进“专业思政”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

  工商管理学院现有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等8个专业,学院充分发挥各专业优势,厘清专业间的关系,深度挖掘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为实现专业思政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工商管理学院借助2020-2021-1学期期中教学检查之际,与教务处共同探讨2021版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事宜。不断完善现有课程教学大纲,在教学目标中增加课程思政目标。各门课程都积极挖掘自身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专业名人、专家学者、专业历史及发展现状的讲授中,形成一体化反映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方法等思政内容的授课教案和教学文档,初步搭建起线上线下相结合、课内课外相结合、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多途径协调育人平台。

  (二)以“双万计划”为引领,全面促进思政教育体系建设

  工商管理学院以国家级和省级一流专业、一流课程申报为契机,在申报专业和课程上全面落实课程思政各项要求,实现一流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高度融合。例如,在“公司治理”授课中,教师以著名企业家或经理人的职业经历为切入点,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由学生分享预先收集的优秀企业家实例,共同讨论经理人的素质、能力、价值观等对公司治理的影响,通过自主建构,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互联网+’创新应用”课程上,教师通过寻找课程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业伦理、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创新思维、工匠精神、人文情怀等相关德育元素的“触点”和“融点”,运用典型案例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将正确的价值追求、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有效地传递给学生,通过网络大课堂,更大范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满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时代要求。

  三、用教法创新“助推”教学改革

  (一)积极探索“课程思政”的多样化教学方法

  工商管理学院根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和学校《“课程思政”实施办法》,积极探索课程思政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依托在线课程建设网络平台,采用专题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把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融入教学设计和学生学习任务中,注重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二)以赛促教,丰富课程思政教学形式

  通过举办青年教师授课比赛,强化教学组织和教学设计功能;以比赛为引导,促进青年教师研究教学规律、钻研教学艺术、创新教学方法,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例如在“公司治理”课程的授课中,主讲教师通过创新教学设计,运用案例教学法、“互联网+”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极大丰富了课程思政教学形式。

  四、用优秀典型“抓牢”教师培养

  (一)加强师德建设,夯实思政教育根本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因此,工商管理学院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中坚持教师思政主体地位,切实落实好教师课堂管理的主体责任,把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文明行为、规范意识、学习习惯作为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教师在提高育智能力的同时,不断提高育德能力,厚实自身思想政治理论基础,把握学生心理状态和成长规律,成为善做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行家里手。

  (二)树立优秀典型,分享思政教育经验

  工商管理学院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总结课程思改革中成效好、反响佳的教学案例,将其打造成参考性强、推广价值高的典型,为提升课程育人效果提供借鉴。“‘互联网+’创新应用”课程荣获首届中国大学“最美慕课”二等奖,并获评国家级一流课程,主讲教师谭玲玲及其团队定期与全院教师分享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及教学研究经验。此外,国家级一流课程“市场营销学”主讲教师贺继红及其团队、学院教学质量奖获得者王宁、校级思政金课项目主持人任大欣等也积极将课程思政的建设经验与全院教师进行分享,在全院形成了思政教育的良好氛围。

  (三)加强教师培训,不断提升课程思政建设水平

  为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水平,工商管理学院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把课程德育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纳入新教师岗前培训和教师能力提升培训体系中,持续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师时刻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育才功能,以课程思政的隐性教育滋养学生心灵,自觉把立德与育人落实到每一堂课、每一门课程中。

  (作者简介:吴楠,山东工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讲师。)


作者:吴楠

编辑:王骄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