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创新,打造思政“金课”:山东师范大学② | 借力大数据技术 创新思政课教学改革
发布时间:2021-02-19 00:13 来源:《山东教育》高教2021年1、2月刊作者:冯 芸 A+A-
-分享-

了解大数据时代的特点,整合大数据的优势,探索大数据与思政课的连接点,才能实现高校思政课的创新发展,找到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的实践路径。 

随着全球数字化的迅猛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大数据技术正在全方位、立体化地影响着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人类社会各个领域。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对如何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展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要“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在这一系列方针、政策指引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积极探索应对大数据时代机遇和挑战的合理路径。

一、了解大数据时代的特点,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要达到习近平总书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要求,首先要了解“事、时、势”的基本状况。人们对大数据时代虽然还未形成标准化定义,但对大数据的“4V”特征已基本形成了共识,即Volume(海量)、Variety(多样)、Velocity(高速)和Value(价值)。也就是说,大数据具有容量巨大、类型丰富、及时性强、价值性高的特征。大数据是一种技术,也是一种价值观和方法论。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势不可挡,它使人们由生活方式到思维方法都发生了改变,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也必然受到冲击。

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过开展各种培训、讨论活动,引导广大思政课教师形成对大数据技术的正确认识:一方面,大数据技术可以为学生打开更加广阔的视野,让教育者更高效、全面地掌握信息与数据,让优质教育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共享等。另一方面,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也将如何规避学生私人信息的泄露,如何避免对数据的过度依赖,如何防范虚假数据信息的干扰等严峻挑战摆在我们面前。

面对这样的现实,逃避与漠视,抵触与偏执都无益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我们必须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充分了解大数据时代的特点,积极、理性地抓住机遇,勇敢、科学地防范风险,自觉从理念到实践融入大数据时代的元素。

二、利用大数据优势,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前瞻性和精准性

20世纪80年代,网络信息技术在诞生之初,被很多人认为只不过是人类信息技术层面的一次飞跃,但事实上,随着它以超乎想象的迅猛速度发展起来,这一技术使现代人的生存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人们正在逐渐打破传统社会中身份“特定而唯一”的状态,具有了可能与其现实身份有些差异的网络身份。网络身份亦可称为虚拟身份,它是人们虚拟生存状态的最直接体现,年龄、性别、职业等皆可自主设定与选择。这种虚实并存的生存状态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带来的直接影响就在于,教育者要想充分、准确了解学生在虚实并存状态下的真实诉求,着实有些困难。

在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由于技术手段和分析方法的限制,对学生各种诉求、信息的采集主要采用人工抽样调查的形式,但这种形式会使调研结果过于笼统、不够精准。运用不够精准的信息作为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的依据,显然会直接影响教育的实效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是否掌握大学生群体的所思、所想、所求就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实践中能否取得实效,甚至是高效的关键。大数据技术可以为我们获取更全面、更准确的学生资料,并为进行更透彻、更科学的分析提供技术支撑。它可以帮助我们通过对海量数据间关联性的分析,从宏观层面对大学生群体思想、生活状态的趋势进行预测,并对异常动态进行预警,从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的前瞻性和预测性。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对大数据中每个“个体数据”的考察,从微观上了解每一名学生的个性特征、学习偏好等。这样就可以帮助我们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规避大校、大班背景下教育标准化和集体化带来的弊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精准性。当从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视角,既全面又具体地掌握了大学生群体真实的生活、学习、思想状况与诉求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才能获得学生的真心接受与认可。

三、发挥大数据驱动作用,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华尔街日报》将大数据时代、智能化生产和无线网络革命称为引领未来的三大技术变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在大数据技术的强力驱动下,勇于树立新意识、形成新思路、开拓新阵地、创建新机制,在创新中促进教学科学性和实效性的提升。

(一)树立新意识。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充分认识大数据的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树立自觉运用、重视大数据分析方法、思维方式的新意识。这种意识应该贯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使大数据技术为课程改革创新助力。

(二)形成新思路。当前,我国互联网覆盖面逐步扩大,移动终端广泛普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在继续坚持传统优势的基础上,积极实现与大数据技术的相融、互助与共进,形成传统优势与大数据技术相结合的新思路,为传统模式增强生动性、提升吸引力。比如,可以利用大数据信息和网络技术的支撑,将课前调研、预测;课中监控、分析;课后检测、反馈等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备课、授课、考核的全过程。

(三)开拓新阵地。在教育领域多元配合,众媒协作成为可能和必然的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阵地也必须突破传统课堂的限制,趋向多元化、立体化。比如,大数据技术可以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课堂讲授之外,通过微博、微信、微视频、公众号等大学生乐于接受、易于接受的快捷、高效的平台,及时掌握、分析反映学生动态的数据。同时,借助这些平台,对他们开展更加及时、更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讲,大数据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辟了提升育人实效的新阵地。

(四)创建新机制。我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中,要致力于创建有效发挥大数据优势、防范风险的新机制。大数据时代带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既有新的工作契机,也有一定的风险。要想将大数据技术的优势最大化,降低甚至摒除相关风险,必须通过完善制度、培养人才、科学管理等方式建构新的工作机制,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数据时代的发展护航。

任何时代、任何领域的实践都不应该闭门造车,在大数据时代到来的当下,只有勇于正视与适应,坚持守正与创新,才能牢牢掌握主动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开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的新局面。

(作者简介:冯芸,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作者:冯 芸

编辑:王骄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