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创新,打造思政“金课”:山东大学④ | 建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链贯穿育人全过程
发布时间:2021-03-26 09:40 来源:《山东教育》高教2021年3月刊作者:陈 宾 A+A-
-分享-

作为“金课”建设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围绕“三全育人”格局和“两性一度”要求,根据教学系统论,建构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链,形成隐性与显性教育相融合的综合育人模式,既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体性,提升了课程的亲和力、精准性,又贯穿育人全过程,形成“三全育人”格局。

近年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改革已在课堂、实践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但在发挥学生主体性,链接思政课堂内外,贯穿育人全过程,形成“三全育人”格局方面,仍存在进一步探讨的空间。在探索全程育人过程中,“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链模式逐步成型。教学链将思政教学视为有机整体,注重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围绕教学目标开设了“国家记忆(1931—1945)”等全校通选课,组建了“国家记忆寻访团”等红色社团,建构起以思政课程为核心、通选课程为纽带、红色社团为载体的完整教学链,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性,增强课程的亲和力和精准性,又贯穿育人全过程,形成“三全育人”格局,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党史,传承革命文化和红色基因,增强理想信念和强化使命担当。

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链的价值旨归

(一)教学需要体现针对性

授课对象体现针对性,必须认清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激发其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同时,授课内容体现针对性,必须把握时代脉搏,紧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主题,并直面“理论与现实脱节”的问题,突出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塑造。此外,授课理念体现针对性,既要用家国情怀触动学生心灵,也要用高尚人格影响学生言行,还需用科学方法吸引学生,增强课程的吸引力与亲和力。

(二)教学需要体现时代性

教学内容体现时代性,则课程需要不断吸收党的最新理论,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认识时代发展现状,将个人发展融入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同时,教学活动体现时代性,教学空间更加宽泛,教学内容更加多元,教学评价更加综合。此外,教育对象体现时代性,青年学生具有追求平等、自由的特质,对传统的观念灌输式教育具有逆反心理,因此,在选择授课和教育引导方式时,一定要注意综合学生的接受特点。

(三)教学需要体现学术性

首先,视野要宽。既有宽广的知识视野,也需深邃的历史视野,还需广阔的世界视野,把历史叙述与理论阐释相结合,将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统一起来。其次,涵养要深。用学术支撑政治,以知识承载价值,用思想说服学生,用真理引导学生。再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链的实现路径

(一)教学系统化

教学系统论通过对教学活动的结构和过程进行系统考察与分析,从理论上和技术上提供实现教学最优化的系统方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链借鉴其理论,以促进学生主体性为导向,寻求最佳教学策略,围绕“了解国史国情、理解四个选择”的教学目标开设通选课程,组建红色社团,并将其与思政课程紧密相连,构建了教师、学校、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教学链,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思政教学路径,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又贯穿育人全过程,促进“三全育人”格局的形成。

(二)教学开放化

教学内容需要根据时代需要不断调整和补充,将党的最新理论和实践成果融入课程教学。同时,教学时空也须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愈加开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链需要融合实体课堂与虚拟空间,构建开放、共享、合作的学习社群,推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用、内化和迁移。此外,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需要协同创新,特别是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础”“中国音乐史”等课程就党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协同。

(三)教学全程化

思政教育对人的培养,尤其是对人的思想引领作用是最为突出的,但其过程却是缓慢渐进的,由此,思政教育必须关注教学全过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链着眼于思政教学的整体性和全程性,遵循“以学论教”原则,链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通选课程和红色社团,实现对学生思政教育的全时段、全内容、全范围覆盖,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

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链的特点与价值

(一)思政课程是基础

结合“八个统一”原则和“两性一度”要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中国革命的经验与规律,培养学生树立唯物史观和担当历史使命的责任感。

一是提升课程的高阶性。课程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融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通过凝练专题教学,呈现历史演变特点及其动因,提升学生对长时段历史整体把握和理解的能力。通过自主探索,延伸历史演变的广度和深度,培养学生的学术创新能力。通过组织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同进互补,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古为今用,服务当下的能力。

二是突出课程的创新性。通过遴选教学内容,呈现差异性与层次性,因材施教,精准教学。通过融合学术理论,呈现前沿性与时代性,建构 “场景化”“沉浸式”教学环境。通过融合信息技术与教学,呈现时代感和吸引力,提升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成效。

三是增加课程的挑战性。通过专题教学,增加研究性、创新性内容,提出更高的学习要求,提升学生攻坚克难的能力。通过社会实践,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国家需求与个人发展相结合。通过科研立项,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创新,提升学术研究能力,增强学习成就感。

(二)通选课程是纽带

结合课程教学链的同向同行,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统一,通选课程“国家记忆(1931—1945)”坚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育人目标,着眼抗战历史,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既拓宽育人途径与空间,也贯穿育人全过程,推进思想和价值引领。

一是贯穿教学的纽带。课程依据社会记忆建构的理论视野,围绕抗战热点问题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既用历史细节阐明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地位,也用英烈气节展示民族精神,既巩固了学习效果,也深化对学生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还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树立为国为民的价值追求。

二是反馈展示的纽带。融合抗战教学内容,结合暑期社会实践,选取抗战相关课题进行深入调研,广泛研讨,将研学成果在“国家记忆(1931—1945)”课堂进行展示,并进一步推介到校园,传承红色基因,引领红色文化。

三是主动学习的纽带。通选课程从学生对抗战的兴趣点入手,丰富教学环境,创新教学形式,提供精准化、个性化教学,使其更具亲和力和参与性,贯穿课堂与课外全过程,既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也更受学生喜爱和欢迎。

(三)红色社团是载体

为更好地结合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国家记忆寻访团以“关爱抗战老兵,寻访英烈记忆,守护家国历史,传承民族精神”为宗旨,引导学生学习抗战历史,记录老兵口述历史,组织清明祭扫活动,厚植学生的爱国情怀。

一是引导主动学习的载体。民族英雄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国家记忆寻访团引导学生关爱抗战英烈,寻访抗战记忆,与革命英烈进行心灵对话,砥砺初心,坚定信仰。

二是组织社会实践的载体。社会实践是课堂教学的深化和延伸,发挥着重要的育人功能。国家记忆寻访团组织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社会调查等,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深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国家记忆(1931—1945)”等课程的教学效果,传承红色基因,帮助学生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三是建构校园文化的载体。国家记忆寻访团着力建构校园红色文化阵地,营造“感恩英雄、崇尚英雄、争做英雄”的氛围,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

(作者简介:陈宾,山东大学(威海)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


作者:陈 宾

编辑:扈美辰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