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报道 | 青岛科技大学青岛工业互联网学院:打造现代产业学院新样板
发布时间:2022-02-18 08:40 来源:《山东教育》高教2022年1、2月刊作者:特约通讯员 李 粟 李鲲鹏 A+A-
-分享-

近日,山东省教育厅联合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组织开展了2021 年山东省现代产业学院建设遴选工作,青岛科技大学青岛工业互联网学院入围首批建设的山东省现代产业学院。这是该学院自2020年7月成立以来,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青岛科技大学青岛工业互联网学院,是在青岛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由青岛科技大学与青岛市科学技术局、青岛市教育局、青岛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崂山区人民政府六方联合共建,面向立德树人、产业发展、创新驱动的开放新型学院。截至目前,已举办两期总裁班,培训了来自青岛工业互联网领域相关企业的160余名董事长和银行家。

中国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箭在弦上,工业互联网学科建设势在必行。“作为青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与支持下成立的全国首个本科高校工业互联网学院,青岛工业互联网学院的建设与发展,探索了人才培养和产学研合作新思路,谱写了服务青岛的新‘青科大现象’,是学校新时代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再出发。”青岛科技大学党委书记马连湘这样说。

 

打造工业互联网“黄埔军校”

 

工业互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产物,被认为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基石,将在互联网时代下半场的竞赛中占据关键地位。而新冠肺炎疫情倒逼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市场格局加速重构,进一步凸显了工业互联网的战略意义。

近年来,工业互联网作为国家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推进“两化”融合的关键举措,被提到了空前战略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工业互联网正在赋能千行百业的数字化转型,推动我国数字经济进入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并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2020年4月底,青岛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青岛科技大学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主动作为,针对青岛工业互联网全价值链体系各层级人才缺乏,特别是高端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短缺的现实,积极发挥学科专业优势,率先成立了青岛工业互联网学院。7月15日,时任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和青岛科技大学党委书记马连湘共同为青岛工业互联网学院揭牌。

工业互联网的竞争核心就是人才的竞争。青岛科技大学在70余年办学历程中,以其独特的橡胶、化工、工程人才培养特色,被社会赞誉为“中国橡胶工业的黄埔”。是山东省属重点建设的大学和山东省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国家“111计划”立项建设单位,被教育部评估为“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和“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学校以突出的科技成果转化支撑起了“政产学研”融合办学特色,创造了社会各界普遍认可的“青科大现象”。

在工业互联网相关领域,青科大已储备有8个学院、11个学科、28个本科专业、8个研究机构、106个实验实训室、150余名教研人员、3个国家级孵化器、8个国家级创新平台、7家通过科研成果转化或提供核心技术支撑的上市公司。学校与北京东方国信联合建设的大数据实训平台2019年已经投入运行,现有的工业互联网相关实验实训室基本满足前期相关课程的实训工作要求,将根据工业互联网培训的具体需求,进一步建设各类工业互联网专用培训实验室。

六家单位共同签署“青岛工业互联网学院”战略合作协议

扎根高水平人才培养沃土,青岛工业互联网学院重点培养政府政策规划、产业战略布局、核心技术研发、通用技术应用、优质师资等专门人才。紧紧围绕产业链建强人才链和创新链,挖掘整合全球工业互联网科研机构和头部企业资源,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头部企业协同攻关,全面构筑面向产业的新工科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打造工业互联网人才培养的“黄埔军校”,为青岛建设“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山东建设全国工业互联网发展引领区和创新驱动融合应用示范区以及中国工业互联网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借鉴德国模式开放办院

 

青岛科技大学与德国的合作已持续20余年,青岛工业互联网学院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高校里的二级学院,而是借鉴德国佛劳恩霍夫研究院运行模式,构建科教产深度融合的新型产业学院。旨在利用高度开放的平台引发教育、科技、产业各类资源的聚合反应,以新理念来谋划、新机制来运行,突出国际视野、青岛风格、平台思维、开放办院。

在青岛科技大学,2001年创办的中德科技学院是一个“特别的存在”,众多工业互联网及相关领域的“掌门人”均毕业于此。海尔卡奥斯的工业互联网领军人物之一官祥臻,德国CLAAS集团执行高级副总裁袁绍青,青岛科莱尔机器人有限公司总经理禚明强、副总经理焦明魁等,都是该学院培养出来的工业互联网领域的杰出校友。

在青岛工业互联网学院的建设中,青岛科技大学充分吸收与德国长期合作办学的经验,实施“6+N”共建新模式。“6”即青岛科技大学、青岛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工信局、市人社局、崂山区政府,六方发挥各自优势,推动政策资源共享;“N”即全球各级各类高端人力资源、创新资源、产业资源。

学院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师资队伍建设思路,立足青岛科技大学专家教授和青岛工业互联网业内专家,聚焦行业发展和前沿研究,打造一支由学术委员会、兼职教授、德国院士、国家外专、客座教授、产业教授等组成的专兼职师资队伍。通过短训、派驻、项目合作等形式与合作企业联合培养师资,聘请行业实战能力强的科技人员做客座教授、创业导师,邀请合作单位的专家学者和产业教授,让其参与到具体的培训授课及实训活动中。

课程体系方面,运用专业思维,学习借鉴深圳和杭州经验,精准聚焦青岛工业互联网产业链和人才链。针对企业、行业、政府对工业互联网的不同需求,提供从工业互联网通用基础、支撑平台技术到面向特定行业与产业的互联网平台使用。“量身定制”一体化培训课程体系,已建设直接可用的国际、国内、学校精品课程并出版教材80余部。其中海外教材26部,主要对标德国工业4.0,以德国工程院出版物、高斯玛雅院士主导经济工程学科教学参考书及佛劳恩霍夫研究院实训案例为主体,对政府及企业高管、高校教师、职业教师及其他教育工作者、技术工程师、在校学生等开展全方位教育培训。

2021年初,青岛工业互联网学院首套自编教材《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青岛》、首套翻译教材《全球背景下的工业4.0》发布,吹响了青岛工业互联网学院建设高质量课程体系的号角。这两本书是全国同类城市工业互联网集成之作,为工业互联网产业振兴和人才培养提供了鲜活教材。

教材主编、青岛工业互联网学院专家委员会成员李庆党教授表示,工业互联网学院突出产业兴院,所有培训课程、教材、案例等均源于产业,用产业最现实最直接的技术发展实际来提升教学的实效性、针对性。大批精通德国工业4.0的实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成长起来,是青岛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的底气。

 

紧扣“产业链”建强“人才链”

 

“在这次高规格、高层次、高质量的培训学习中,我对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意义、内涵和发展方向有了新的认识,对工业互联网产业相关核心技术及应用场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青岛工业互联网学院首期总裁班学员、青岛地铁科技公司董事长罗情平说,“我将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产管理中去,来降低企业管理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青岛工业互联网学院首期总裁班采取短期脱产集中培训方式,培训时间为5天,共安排了6场专题报告、2次企业观摩和1次交流研讨。来自青岛工业互联网领域相关企业的近百名董事长、总经理等高层管理人员成为首批学员。

培训期间,邀请了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何小龙,中国化工集团流程工业大数据首席科学家冯恩波,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执行院长、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宋海涛,青岛市工信局工业互联网处处长、博士周林,东方国信工业事业部副总经理冯丙强,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中德经济工程研究所所长李庆党等6位国内工业互联网行业的知名专家集中授课,安排了到海尔卡奥斯、赛轮集团等工业互联网头部企业集中实训,呈现了一场工业互联网学习实训的饕餮盛宴。

青岛正望钢水控制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海峰,在培训班结业仪式上感慨道:“青岛工业互联网学院为我们构建了一个企业家学习交流的平台,知识和人才是学校给予企业家和企业最大的关怀。通过这期培训,我们企业明确了数据化提升、智能工厂和工业互联网建设的方向。”

此次培训班的近百名学员,厚植家国情怀和产业梦想,立足青岛工业互联网产业振兴和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的战略高度,联合学院向社会发出了《“100+1”产教研融合赋能青岛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的倡议。倡议全市企业走产教研融合之路、走“四链合一”之路、走高层次人才培养之路、走高质量发展之路、走信息共享之路、走生态发展之路,凝心聚力、齐心合力、众志成城,为青岛建设“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贡献智慧和力量。

2021年1月7日,第二期总裁暨工业互联网高级经理人——中国银行青岛地区总裁(行长)培训班开班,培训6天,学员近80人,由工业互联网领域相关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等高层管理人员,中国银行青岛分行各支行行长等组成。这是青岛市首次引“金融之水”浇灌“工业互联网”之林,助力青岛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鲜活实践。

培训班坚持开放思维、专业思维、平台思维组织培训,主要包括知名专家报告、高峰对话碰撞、分组专题研讨、应用场景考察、虚拟仿真实训、工坊参观学习、头脑风暴结题等学习形式。

“通过本次培训,认识了工业互联网,融入了工业互联网,找准了自己的企业如何与工业互联网打通的定位。”这是学员们在留言册上写下的学习心得,也是青岛工业互联网学院紧扣“产业链”建强“人才链”的育人初心。

 

高校与城市和产业实现“同频共振”

 

工业互联网产业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势必要用生态思维优化发展环境,加快构建工业互联网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技术链等“四链合一”的生态,集聚更多企业、资本、人才和技术,形成“乔木”参天、“灌木”茁壮、“草木”葱郁的工业互联网“热带雨林”。

下一步,青岛工业互联网学院将继续提升总裁班培训的质量和效能。根据国家和省市政策,积极多渠道联系相关企事业单位,从学费、师资、课程、服务等环节上提质增效,提升总裁班的品牌力。重点发挥校友资源,扩大校友培训范畴,开办“校友”专题总裁班。用好“胶东五市经济圈”区位优势,加大培训资源统筹。目前,已有中青文创旅游开发公司、济南水发集团和山东星科智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有意与学院进行合作。

青岛工业互联网学院总裁班(第二期)开班启动仪式

继续加强科研合作和创新平台建设,也是学院的一项重要任务。学院将加快工业互联网科技成果创新转化高地的建设步伐,积极申请国家、省市创新平台,联合企业共建创新平台。制定鼓励工业互联网各相关学院参与工业互联网科学研究的方案。探讨相关学院科研人员从事工业互联网科研工作的机制,调动其主动性和积极性,进一步促进学科发展。

推动工业互联网知识进课堂的具体措施和方案已在制定中,学院正在探索构建高质量的课程体系,将相关课程加入本科培养方案。青岛科技大学还与海尔卡奥斯、东方国信、竹云科技、赛轮集团、启明星辰、歌尔股份等工业互联网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积极构建“政府、高校、企业”三位一体拔尖人才培养格局,加快引进和培养一批工业互联网领域的高端人才和应用型人才。

青岛工业互联网学院建设带来的人才效应将有效带动青岛市工业产业优化升级和提质增效,有助于青岛市打造国际领先的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覆盖全要素、全流程、全产业链,助力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一所高校与一座城市、一个产业的同频共振,将使“四链合一”的互动聚合激发出更大的裂变效应。

“当前,高等教育由规模式扩张全面转入内涵式发展,高质量成为最核心标志。面对新时代工业互联网的澎湃大潮,高等教育要主动顺应这个潮流甚至勇立潮头,才能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青岛科技大学校长陈克正表示,“青科大将搭乘青岛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快车,全力打造以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学科高峰和人才高地,进一步提升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作者:特约通讯员 李 粟 李鲲鹏

编辑:扈美辰

审核:王骄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