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观察 | 研究生课程思政更应“润物无声”
发布时间:2022-02-18 08:26 来源:《山东教育》高教2022年1、2月刊作者:魏学宝 A+A-
-分享-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讲话中指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

2019年3月,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思政课程的重要性后再次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2020年6月1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后,更是在大中小学掀起了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高潮。

一方面,教育部和各个省区市教育部门近期都在努力挖掘课程思政典型,树立课程思政示范课;另一方面,高等教育领域也在热烈讨论,探讨课程思政建设的完整内涵、实施要素和实施路径。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是有明显联系但又存在显著差异的两个概念。两者的联系在于目的是一致的,即立德树人。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强化思想品格建设,尤其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内容的道德品质的砥砺。其根本区别在于实现路径的差异性,即显性与隐性的差异,思政课程是显性的思政教育,而课程思政则是浸润式的、潜进式的隐性思政教育。

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课程思政是对“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论语·子罕》)这一传承数千年的育德与育才相结合的理念的发展与弘扬。同时,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提出的立德树人理念在新时代的新发展。所以,无论是历史传统,还是70多年来党的教育方针政策,都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丰富思想来源与足供借鉴的经验。

实事求是地讲,之所以明确提出课程思政这一概念,是因为目前思政课程在实现课程教学初衷方面还存在某些不足,生硬的说教是无法有效实现教育目标的。

就教育规律来看,课程思政则克服了把思政课内容生搬硬套到专业课教学中这一短板,没有刻意地在专业课中揉入思政课程的元素。否则浸润式的隐性思政实施路径实现不了,课程思政就会沦为一种方法、手段,而不是目的。

根据课程思政的内涵和旨归,研究生课程思政必须顾及研究生课程的特点和研究生课程思政的实施要素,即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法,等等。

研究生课程思政的实施主体是教师。一般而言,相对于本科生课程,研究生课程尤其是专业课任课教师大多是研究生导师,在高校教师群体中,虽不在少数,但一定是学历、学位、职称相对更高,教学年限和教学经验相对更丰富,教学科研成果更加突出的教师。而这些教师一般在学生心目中更有威望、亲和力、说服力,这是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优势。

相对于本科生而言,研究生知识视野更为开阔,思路更为活跃,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已基本定型,他们不再满足于知识的传授,而是倾向于研讨式、思辨式的知识创新与思维创新。这一特点决定了任何刻板的说教式教育,其效果则都将大打折扣,但若是与其接受方式相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则将获得极好的教学反馈。

就实施载体来讲,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载体之一是教学内容。研究生课程教学多是围绕某一领域展开的专题式研讨,在教学中结论往往只是预设,而非最终结论。所以,针对研究生的教学内容往往切口不大,但深度可观,这就使得仅在知识层面寻找课程思政映射点往往会事倍功半。

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的另一实施载体是教学方法。研究生课程教学多以专题化教学、研讨型互动、探究式学习为主,这种教学实施路径也同样限制了类似本科教学中寻找课程思政映射点然后予以传授的课程思政实施效果。

基于此,研究生课程思政实施路径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是任课教师和研究生导师需要率先垂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育中“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体现得尤为明显,而研究生与任课教师交流密切,尤其是与导师,更是密切的师徒关系。如果任课教师或导师不能真正率先垂范,任何有关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将变成空谈,进而引发学生的怀疑乃至反感,从而导致课程思政目标落空。因此在研究生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研究生课程任课教师、导师务必牢记陶行知先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从教品格,立德修身,笃志弘毅。唯有如此,课程思政中所隐含的价值引领在学生那里才能得到很好的回应。

实际上,这一方面是党和国家对研究生任课教师和导师的期待与要求,同时亦是最大程度上实现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路径。因此研究生导师在立德修身方面率先垂范是实现课程思政的一个先决条件和必然路径。

二是在课程教学中推重崇尚学术之风,尊重、关爱学生。

根据研究生的心理、学习特点,在日常教学和学生指导过程中,学术的因素是最能让学生接受的方式。立足于学术,崇尚学术,关爱学生是保证研究生课程思政实现的一个必然路径。研究生教学中,观点的分享效果要优于一味地说教,平等的座谈成效要强于居高临下的灌输。同时在学术分享、讨论乃至争鸣中,更能彰显学术求真的品格,进而提升学生务实求真、勇于创新的兴趣和勇气。

应该说崇尚学术、关爱学生既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课程思政目标的必然要求。

三是教学内容上应突出创新性、前沿性、挑战性。

研究生课程不同于本科生课程,学生在经过4年的本科学习后,对本专业的课程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因此教学内容的创新性、前沿性、挑战性是实现课程思政目标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对应《指导纲要》要求,“要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必然需要把握住“润物无声”的要求,避免刻意地牵强附会地寻找课程思政映射点,而是在与课程内容、特点、方法、理念的密切结合中予以实现。严格意义上讲,这种要求并非课程思政这一概念提出后才出现的,而是一直以来课程教学中立德树人的必然指向,不过不似有了课程思政后如此明显罢了。

此外教学内容既包括日常教学,亦包括课程结课考查。研究生课程结课多以论文或实验设计为主,在考查中应当有课程思政目标实现的考查,唯有如此,方能验证课程思政实施效果。不过这种设计却不应显性化,而应当是隐性的,否则学生会在相应考查时为了博得一个“好看”的成绩而迎合相关设计,让考查失去可信度。

四是教学方法更应体现严谨创新,突出学术平等、自由、诚信。

研究生课程的特点决定了专题化教学、研讨型互动、探究式学习是研究生教学的必然路径。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加之研究生课堂规模小的特点,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课堂上会充分交流。而交流过程中,立足学术和创新,适时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课程思政效率将会更高。同时富于严谨性、创新性的教学方法本身对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就是一种激发,可以说,教学方法亦是研究生课程思政实现的重要路径。

其实,研究生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是多元的,在研究生课程思政设计过程中不应只盯着教学内容思政映射点的挖掘,而应秉承“润物无声”理念,在教师个人修为、学生尊重关爱、内容合理安排、方法严谨创新上,全方位、多角度、全过程设计,真正将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融为一体,在专业教学中悄然实现课程思政的目标。

(作者简介:魏学宝,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文法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博士。


作者:魏学宝

编辑:扈美辰

审核:王骄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