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山东师范大学建校70周年。近期,刚刚举行完庆祝大会的山东师范大学再传喜讯,在山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和高水平学科建设项目遴选中,学校入围山东省高水平大学“冲一流”建设高校行列,化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两个学科入围山东省“高峰学科”建设行列,教育学、物理学、心理学、中国语言文学4个学科入围“优势特色学科”建设行列。
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学校围绕提升核心竞争力,大刀阔斧地推进综合改革和内涵式发展,也是学校长期坚持以提升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为重点,着力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全力打造雁阵式学科专业体系的结果。
这一过程正是学校辉煌“十三五”的生动写照。
聚焦综合改革 吹响内涵式发展号角
发展得益于改革,但改革却源自危机。镜头回到2011年,尽管当时的山东师范大学在山东省属高校依然整体保持优势地位,但部分办学核心指标已经出现下滑苗头,一些制约学校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问题和老大难问题迟迟不能得到解决,“标兵渐远,追兵渐近”的严峻形势让学校党委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正是这一年,在第七次党代会上,学校党委提出了“教学质量立校、科学研究强校、依法办学治校、开放创新兴校”的办学理念,制定了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以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以深化综合改革和国内一流综合性师范大学建设为动力,以提升学科(专业)竞争力和成果产出为抓手,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发展目标。
一系列大刀阔斧、动真碰硬的举措陆续出台。调整学科专业,教职员工进行重新分流;签订任期目标责任书,工作任务细化到人;改革职称评审制度,提高职称评聘标准;打破大锅饭,建立分级分类绩效管理制度;调整两校区办学定位,学院布局动态调整;开源节流,提高人财物使用效能;明确校院两级管理权限,进一步扩大学院办学自主权……
不改革解决不了问题,但改革遇到的问题比不改革更多、更难。学校发现,在各项改革措施推进过程中,很多工作需要各单位协同配合、共同发力才可完成。但由于体制原因,领导力不集中、职责不明确、资源过于分散、效能发挥不充分等问题逐渐凸显。在这一背景下,“重点项目负责制”应运而生。
学校连续9年在领导班子中实行重点工作项目负责制,推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的“五个一”工作机制,围绕不同领域具有关键意义和制约作用的重点、难点问题和师生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每年从教学、科研、管理、服务以及党建和思想政治等领域,确定10余项重点项目,然后集中发力、全面推进。重点项目目标任务清晰了,分管领导和牵头单位明确了,统筹调度力度加强了,评价考核规范了,各领域发展迅速提质增效,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深化绩效改革 打破发展瓶颈制约
“制度机制改革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先手棋’。其中,绩效管理改革被认为是高校综合改革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学校抓住上级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政策,成为省属高校‘吃螃蟹’的先行者。”山东师范大学校长曾庆良说。
2016年3月,山东师范大学在省内高校率先建立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绩效评价体系,建立起学校宏观调控、二级单位为中心的绩效管理运行机制。针对教学科研单位、机关部门、群众团体、直属单位、中层领导干部、教职工等单位和个人的不同特点,建立差异化指标体系,分别实施绩效考核。根据绩效考核得分情况,排名前25%的A档单位提高年度奖励绩效拨款系数,排名后10%的C档单位降低年度奖励绩效拨款系数。“大锅饭”的管理体制从此退出学校历史舞台。
教学科研单位绩效改革关系全局。经过反复研究,学校最终确定了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本科生培养、研究生培养、科研工作、国际交流与合作、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综合管理、领导班子建设、学院贡献度等10项一级指标。2016年首聘期满考核时,学校近400名教职工由于未完成聘期目标任务,奖励性绩效工资降档拨发,且不能在下一轮岗位聘用时竞聘高于现任岗位的相应岗位。绩效改革的实施让教职工在感受到沉甸甸压力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干事创业的热情,推动院系“中场发动机”作用的充分发挥。学校各项核心指标不断提升,绩效管理效能和激励作用充分显现。
职称评审作为绩效管理改革体系的重要一环,是学校办学方向、师资队伍建设和资源配置的“指挥棒”和“风向标”。打破任职年限和现聘职称要求,建立教授特殊申报制度;实施优秀中青年教师低职高聘制度……一系列“组合拳”,打通了青年教师尽快成长成才的绿色通道,有效促进了专任教师在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并重型、科研为主型3类岗位中的自然选择和流转。2019年,学校在职称评审中破除“五唯”,增设教学专长、科研专长、高层次人才、优秀博士后等7类“直通车”申报方式,全校有31名教师搭上“直通车”,成功获评高级职称。
优化学科汇聚人才 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
举行新入职教师宣誓仪式
按照学科(专业)发展不同目标定位,山东师范大学在绩效奖励、人才配置、资源支持、跨学科(专业)联合、学术文化等方面,形成了措施清单和学术力量配置方案。为了优化学科布局,学校整合成立教育学部、新闻与传媒学院、新商学院,并对3个学院学科专业进行了科学调整。“十三五”期间,学校对33个一级学科实施分层分类建设,重点培育2个学科冲击国家一流学科;重点培育建设4个学科冲刺全国学科评估A档学科和山东省立项建设一流学科;着力扶持在学科评估中获得B档以上层次的品牌和特色学科。
近年来,学校先后3次修订完善科研业绩奖励实施办法,对科研成果、科研项目、科研获奖、横向合作和成果转化进行等级认定,且等级认定与学校职称评聘、导师遴选与考核、任期目标考核、人才项目考核等直接挂钩,起到了较好的引导、激励和惩戒作用。
目前,学校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4个,有4个学科进入全球ESI学科前1%,6个学科进入山东省一流学科立项建设行列,其中2个学科入选山东省一流学科“高峰计划”。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校有13个学科进入B档以上等次,15个学科进入全国前50%。
学校秉持内外兼顾、引培并重理念,大力引进校外高层次人才。连续多年实施优秀博士引进“百人计划”和“青年教师成长计划”,设置“山东师范大学东岳学者”人才岗位,人才“蓄水池”日益丰盈,人才“朋友圈”越来越大。现有双聘院士14人,49人次入选973首席科学家、国家杰青、全国“四个一批”人才(理论界)和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
高层次人才的汇聚,推动了高水平科研团队建设,学校科研实力不断增强,科研创新能力大幅攀升。2018年3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蔡阳健教授担任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院长,其领衔的教改项目获得国家级立项,光场调控及应用中心成为我国第一个以光场调控命名的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该团队获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12项。
前不久,在美国MC Graw Hill出版社最新出版的第12版《青少年期》(Laurence Steinberg, 2020)一书中,张文新教授课题组关于青少年发展心理学方面的3篇学术论文被引用。多年来在该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山东师范大学发展心理学研究团队,进一步赢得了国际学术界的公认。
近年来,学校获得各级各类科研项目3000余项,科研总经费近8亿元,在学校规定的C类及以上期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4000余篇。4项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连获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成为以第一单位首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的省属高校。学校主办的《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认定为管理科学B级重要刊物,《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入选CSSCI来源期刊。
强化使命担当 把科研成果写在齐鲁大地上
山东师范大学坚持紧密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在服务区域经济文化建设中,强化使命担当,彰显教育使命。以传统优势学科为依托,以提升服务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能力为突破口,聚力聚焦服务支撑山东八大发展战略,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强化学校优势特色学科与行业企业深度对接,强化创新成果和关键技术在重大产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在服务山东经济社会发展中敢担当、善作为,积极贡献山师智慧和力量。
学校以现代高效农业、绿色化工、文化创意等为主体的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为发力点,深化科教、产教、校地融合,构建了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在化学化工、新材料、信息工程、生物技术、电子技术、环境与生态规划、信息咨询、人力资源培训等领域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已建立起10多个中试基地、研发中心,与20余个地方政府和大型企业建立了全面科技合作关系。
张慧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不但在“黄河粮仓”齐河县完成4500亩藜麦规模化种植,还实现了亩产量翻番的目标。在两三年内,团队有望培育出亩产达600公斤的新品种。该项目在东营盐碱地试种耐盐碱藜麦新品种1000亩,山东省1600余万亩盐碱地有望获得新生。生命科学学院盐生植物研究团队成功研制的“植物抗盐剂”在全国推广1000多万亩,增长效益达5亿元;“盐碱地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推广215万亩,直接经济效益达4.5亿元。王红梅、何洪彬教授在病原气溶胶监测等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极大减少了牛源人畜共患病的发病概率。山东师范大学农药医药中间体清洁生产教育部研究中心研制的AF消泡剂,成功替代了国外进口产品并实现工业化生产。该中心实验厂目前是国内唯一一家KAA生产企业,研制的新型绿色化学助剂———“KAA含氟织物整理剂”在纺织行业应用广泛。研究中心和实验厂联合开发的VOCs在线监测系统,填补了山东省内自主研发该设备的空白,推动了山东省VOCs在线监测地方标准的制定。
学校积极推进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旅游发展研究中心等9个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大力扶持齐鲁文化传承与山东文化强省建设、人地协调与绿色发展等4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继推出《齐鲁文化通史》(8卷)、《齐鲁历史文化丛书》(100卷)、《山东省历史文化遗址调查与保护研究报告》《山东文化世家研究书系》(28种)后,《历代诗咏齐鲁总汇》(30卷)、《胶东通史》(10卷)、《孟子文献集成》(200卷)等重大学术成果,也陆续出版面世。学校积极融合历史、文学、设计等相关学科专业优势资源,致力于“美丽乡村”建设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参与策划设计博物馆6个、社区文化馆所20余个,为传承优秀齐鲁文化,弘扬先进文化,作出了积极贡献。
学校把政策研究、社会治理研究摆在重要位置,积极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13名专家入选省智库高端人才。成立专门从事数字艺术哲学研究的跨学科高端智库———数字艺术哲学研究中心。山东基础教育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入选山东省首批重点新型智库建设试点单位,1项智库成果获省委主要领导批示。学校提交的关于“一带一路”冰冻灾害、减灾与应急工作、农田土壤修复、济南交通拥堵疏解、泰山资源共享等10余项科研成果和建议被国家有关部委和省委、省政府纳入决策。
坚守立德树人 办一所有情怀的大学
2012年开始,山东师范大学在12个学院推行“大类招生、二次选拔、分段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生入学后,不分专业,在统一的大类培养方案下,在各学院接受1∽2年的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之后,根据学生志愿和学业成绩,学校组织第二次专业选拔。2019年有226名2018级本科生成功转入新专业学习。目前,学校68个招生专业中,已有41个专业按照大类进行招生,大类数量达到16个。
课堂教学是衡量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尺。2015年11月起,学校开始启动混合式教学改革。在全校范围内立项建设了96门课程,参与教师1200余人次,带动全校360余门课程上线学校网络教学平台。
课堂上,教师针对学生课前学习的结果,确定共性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学生可以通过作品展览、限时演讲、辩论会等形式,展示研究性学习成果,分享学习心得和体会。课后,老师们还会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开展创新项目设计。新颖的教学模式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
学校始终坚守师范教育,积累沉淀了鲜明的教师教育优势与特色,形成“校级通识教育课程、学院专业教育课程、教师教育学院负责教师教育课程”的三级课程体系。
学校在通识教育中增设师范生基本技能课程,加强教学基本功训练,增设教学技能训练课,聘请优秀中小学骨干教师为师范生开设教学示范课,通过“导师示范、学生试讲、师生点评、课堂讲授”环节,提升师范生的执教水平。近年来,学生在全国各类师范生从业技能大赛和教学技能比赛中斩获各类奖项300余项。
学校始终坚持组织师范生集中实习,构建起“教育见习—模拟教学—教学实习—教学研习”的师范生实践教学体系,让专业成长紧紧扎根教学实践的土壤,助力学生教学水平的提高。据不完全统计,在山东省基础教育骨干教师中,学校毕业生占40%以上,涌现出500余名全国和山东省优秀教师,赢得了“山东中学名师,半数出自山师”的美誉。
面对创新创业的时代需求,学校把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摆上重要日程。通过全面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先后在14个专业设立卓越班,通过组织小班化教学,全面实施双导师制,强化校地、校校、校企协同育人新机制,积极探索卓越教师、卓越工程师、卓越律师和拔尖创新人才的有效培养模式。2017年,学校被确定为教育部卓越中学教师培养计划实施院校。目前,已有各类卓越拔尖学生755人,在更高平台施展才华。
登高望远云锦漫天,接续奋斗行稳致远。“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学校党委将以70周年校庆为起点,团结带领全校师生,守正创新、励精图治,科学谋篇布局‘十四五’,深度推进综合改革‘精装修’,不断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紧密对接山东八大发展战略,坚决扛起‘领跑者’的使命担当,充分发挥‘头雁效应’,奋力书写学校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新画卷。”山东省政协副主席、山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唐洲雁坚定而自信地说。
作者:特约通讯员 崔 勇 巩 固
编辑:王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