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6时,菏泽市牡丹区黄河路环堤公园里书声琅琅,100余名学生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晨读活动中。这是该区“牡丹早读”志愿服务项目的日常一幕。今年暑期,全区100余名教师在32个早读点开展志愿服务,助力约2万名学生养成晨读的好习惯。
该项目是牡丹区引导广大教师践行教育家精神、以无限热忱投身教育的生动缩影。以“让每个孩子如牡丹般绽放”为使命,该区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强区建设的核心引擎,构建“师德铸魂、强基固本、机制创新”三位一体格局,着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铁军。
师德铸魂,推动教育家精神“落地生根”
该区将教育家精神融入教育发展规划的顶层设计,通过专题学习、专家讲座、主题报告等形式,组织全区1万余名教育工作者系统学习教育家的思想精髓与崇高品格,坚定“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
坚持师德第一标准,持续强化师德师风建设。通过专项整治与长效管理相结合,深入推进“树师德、正师风”专项行动,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和失范“零容忍”;同时,加大师德典型选树力度,在微信公众号上开设“花乡园丁风采”“我的教书育人故事”等专栏,宣传教师潜心育人、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树立一批“四有好老师”标杆。
此外,实施“精神浸润全域覆盖”计划,每年开展师德师风报告会、演讲比赛等活动200余场。积极发挥教师专业特长,打造“牡丹早读”、“家+花开”家校共育、“心桥工程”心理健康、“‘法’育蓓蕾”法治教育等志愿服务品牌,开展“万名教师大家访”行动,惠及学生20万人。
强基固本,构建分层培育“新生态”
该区坚定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通过高层次人才引进、公费师范生安置和社会招聘三条渠道,每年补充500余名教师并全部充实到教学一线。公费师范生定向服务乡村,高层次人才引领学科发展,持续优化教师队伍的年龄与专业结构。
在提升教师队伍素养方面,聚焦核心能力建设,构建“线上+线下”“请进来+走出去”“集中+分散”相结合的多元培训体系。创新设立“校长学校”,通过通识培训、创新力提升、高级研修、成果推广,全面提升校长的理论素养、领导力和人格魅力;依托省、市、区“三名工程”,系统搭建教师成长新生态,设立28个“新入职教师工作坊”,每个工作坊由1名区级以上名师主持,实施“通识培训—教学设计—课例打磨—成果集成”一体化培养,助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为助推乡村教育振兴,在36所乡村学校设立“三名”工作室,通过公开课、示范课、讲座研讨和现场指导等形式,辐射带动乡村教师、校长专业发展。同时,深化“城区名师+农村教师”结对帮扶机制,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机制创新,激发教师成长“新动能”
该区严格执行教师编制标准,实施“县管校聘”改革,通过集团化办学、城乡教育共同体、“强校扩优”等举措,推动教师在区域之间、校际有序流动,优化师资配置。从师德、教学、科研、育人等方面构建多维度考评体系,结果与职称、岗位、评优挂钩,形成了激励约束并重的管理机制。
各校大力实施“青蓝筑基”“中坚提升”“名师引领”等工程。如,牡丹区第二十一中学建立教师动态积分晋升体系,以教学基本功大赛等竞赛搭建“新手—种子—领军”三阶通道。实施后,课堂优良率从62%升至90%;近3年,有30人成为种子教师,10人成为学科带头人或中层干部。
同时,该区持续强化教师待遇保障,全面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投入1.1亿元建成16栋900套教师周转宿舍,实现乡村教师安居乐教。
经过持续努力,全区教师队伍建设质效显著。2024年以来,1人获评全国模范教师,2人获评省特级教师,4人获评省优秀教师,乡村学校区级名师覆盖率大幅提高。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化教育家精神引领,推动其与教师成长、学校文化和教育治理深度融合,努力锻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新时代教师铁军。”牡丹区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刘训才说。
作者:李坤
编辑:白天
审核:周玉森
近日,团成武县委联合山东体育学院研究生教育学院组织研究生志愿者走进成武县张楼镇第二初级中学,为学生带来一堂充实又温暖的 ...
清晨6时,菏泽市牡丹区黄河路环堤公园里书声琅琅,100余名学生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晨读活动中。这是该区“牡丹早读”志愿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