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时评
“新艺考”对“高考捷径”说“不”
发布时间:2023-12-08 10:35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作者:​张学炬 高雪飚 A+A-
-分享-

  目前,全国各地已陆续开展高考报名工作。近日,教育部发布通知,部署做好2024年普通高校部分特殊类型招生工作。相比2023年、2024年的高考艺术类等招录方式,今年的艺考主要有五大方面的改革:一是进一步扩大统考范围,二是稳步提高文化课成绩要求,三是部分专业改为凭高考成绩录取,四是规范高水平艺术团、高水平运动队招生,五是保送生招录更加严格。

  以往的艺考,虽然不乏因爱而考、因趣而考、因专而考的考生,但对不少文化课成绩薄弱的学生而言,艺考是迫不得已的选择,是进入大学的“敲门砖”。因此,即便进入大学,也难以在艺术的道路上行稳致远。“新艺考”则对这一行为明确说“不”,艺术生也应全面发展,文化课成绩也应达到高考基本的标准要求。

  艺考如果忽视或者降低对文化课的要求,唯“艺”马首是瞻,就艺论艺,就艺考艺,只能导致艺术的功利化、狭窄化。不少家长瞄准艺考的标准,虽然靠大把大把“烧钱”也能在短期内提升考生的艺术应试技巧和水平,但考生毕竟“头重脚轻根底浅,嘴尖皮厚腹中空”,再加上文化课底子不足,很难在艺术上成“大器”,无法满足国家对高水平艺术人才的需求。即便以后顺利走上工作岗位,也难以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高雅的精神食粮。把好艺考的“入门关”,提高选拔的标准,既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需要,也是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高质量精神文化水平的需要。因此,此举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重视文化课成绩也是立德树人的需要。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内容,是育人的重要渠道和载体,但其他“四育”也必须同步推进,一体化进行,才能对学生开展全方面、全方位的教育。艺体考试改革如此,文化课的考试也普遍提高了对体育学科、艺体学科的要求,二者的出发点同出一辙,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把他们培养成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重视文化课的考试成绩,并非降低了对艺体课的要求,而是有了新要求、新标准,更加有助于人才选拔的“精准滴灌”。艺术类专业考试包括省级统考和高校校考。统考由省级招生考试机构独立或联合组织实施。少数专业特色鲜明,人才培养质量较高,对考生艺术天赋、专业技能或基本功要求较高的高校艺术类专业,可按程序申请在省级统考基础上组织校考,由招生高校组织实施。省级统考和校考的同步实施,分类考试,既保障了考试的质量,又确保了招考的精准性,为多样化选材夯实了制度基础,立起了艺考的“四梁八柱”。

  “新艺考”对有志从事艺术研究的考生而言,程序还是那些程序,项目还是那些项目,不但没有增加任何负担,而且会进一步坚定他们的报考志向。因需要而加强,因重视而提升。这是国之所需、民之所需,前景广阔,未来可期,大有可为。此举只是过滤掉一部分企图浑水摸鱼的艺考生,明确告知他们:如果不好好学习,不注重全面发展,此路并非人生的捷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弥补了高考人才选拔的“漏洞”,使之更完善。

  包括艺考在内的各项改革措施,选拔的程序日益严格,标准日益提升,体现了高考的公平性、公正性、严肃性,在不断走深、走细、走实。这既是高考制度日益成熟和完善的标志,又表明国家为了应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局势,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对人才的需求在不断提升,不断与时俱进。这种提升不只是在艺考方面,其他各项考试改革也是如此。这是一种国家战略。考生当准确识变,主动求变,积极求变,不断增强应考的信心和能力。

  “新艺考”改革对基础教育而言,也是一种重要的引领。艺考作为一种重要的人才选拔方式,考试方式和要求会越来越从严、从紧、从全,必须改变以往功利化的艺术育人方式,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真正让他们考出好成绩。同时,也使学生意识到,不管做出什么样的职业规划,都必须打好知识的根基、能力的根基、价值观的根基,才能使自己的人生路、职业路走得更稳健、更扎实。

  总之,“新艺考”改革不管是对规范招生考试管理,还是对专业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来说,都意义深远,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家长认清这一新变化,主动适应这一新变化,与时俱进,才能稳操胜券。

作者:​张学炬 高雪飚

编辑:白天

审核:袁琳

相关阅读

涛声里的“最后一课”

张军桥在异国他乡完成了人生的“最后一课”,在滔滔浪涛间架起了一座跨越国界、穿透时空的精神丰碑。

08-04 10:52“山东教育宣传”微信公众号

建设创新型职业院校 培育担当时代重任的“新职人”

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紧密相连。“新职人”可以简单理解为从事新兴职业的人,他们服 ...

08-04 15:53《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让地域文化有机融入乡村体育

体育,是学生生命力的外在体现;文化,是地方精神的内核载体。在笔者任教的巨野县乡镇初中,体育教学面临着课程资源匮乏、学生参 ...

08-05 14:53《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