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研训,教师“认同感”不可忽视
发布时间:2024-07-17 08:57 来源:“山东教育宣传”微信公众号作者:贾宪章 A+A-
-分享-

  暑假来临,不同形式、不同主题的教师研训活动陆续开展起来。

  举办过程当中,有一个因素不可忽视,即一线教师的“认同感”。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唯有“被认同”才可以凝聚“感染指数”,提升研训的“营养效果”。

  在假期里,这样的认同感将持续引导和激励一线教师保持学习状态、研修动力和探究活力,让他们充分领略转变教育思想和教学行为所需要的各种“专业境界”,从而有效促进其快速成长。

  在模式选择前注意倾听一线教师心声,在内容筛选前注重关注一线教师心思,让他们可以从中感受到“尊重和亲切”。

  假期研训的初衷是要对一线教师专业成长给予有效引领。研训的重心,绝非仅是于“一招一式”的传授和练习,更不是紧盯着理论灌输程度以及专业技术掌握状况。

  培训部门应密切关注一线教师最近研训周期内专业成长的“困惑和意愿”,经常性地面向不同年龄、不同学历层次的一线教师做好调查,了解他们的专业发展方向和速度。只有准确把握不同教师群体的成长差距和自身不足,才能让“因材施训”获得更多共识。

  培训部门还应充分倾听一线教师的意见建议,制定出满足专业素养提升需要的工作目标和实施方案,并以此为依据不断丰富引领手段、创新引领机制,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够沉醉在充满活力的研训实践中。

  在具体实施中,培训部门应更多一些循序渐进式的信任,给予教师因材施教式的呵护。多创设一些自我研修空间,精心安排培训时间和内容,把假期研训真正打造成一线教师感到亲切的“充电桩”和“借鉴窗”。

  在办训思路上主动契合一线教师兴趣,在细节雕琢上主动贴近一线教师个性,让他们可以从中感受到“愉悦和收获”。

  假期研训,主办方要弄清楚什么样的研训方式最受欢迎,什么样的研训内容最有价值,以此确保研训思路能够获得一线教师的认可。在此基础上还应在具体研训细节上主动切合一线教师的倾向性和趣味性需求,提高他们参训的“兴趣指数”,让他们在研训过程中如沐春风,尽情享受。

  其次,主办部门还应多用些心思在满足教师的休闲需求上,主动控制办训规模,精简办训时间,通过设置一些线上选修内容、自主研修活动,让基层学校和一线教师多一些自主调配空间,尽最大努力呵护他们难得的假期“自主快乐时光”。

  再者,主办方应深入不同教师群体去深入调研,准确把握上一学期教学实践中教师感兴趣的难点问题和热点话题,以此在研训过程中能“调动一些积极因素”和教师一起剖析问题根源、研讨化解方案,切实让他们研有所得、学有所用、流连其中。

  在研训主题筛选时充分考虑一线教师意愿,在方式策划时充分照顾一线教师差异,让他们可以从中滋生出“感动和期盼”。

  好的研训主题应当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满足,最大限度惠及到一线教师,才可能赢得更高的认同度。老教师群体基本技能较强,更渴望新理论、新技术、新模式方面的培训;年轻教师群体因自身环境限制,更希望多一些基本技能培训。

  只有关注不同研修群体的需求差异,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订分层培训计划,并在研训过程中适时调整,才能及时提供和提炼不同“营养特色”的研训主题,满足一线教师的专业成长期盼。

  好的研训方式还必须充分尊重一线教师的选择权,让他们能自主把握各自的学习内容,自主确定各自的研修方式,从而真正投入到假期研修每一个环节。

  当教师们清晰地意识到自己才是假期研修的主人,办好假期研修自己责无旁贷,才会珍惜学习机会,不计较研训时间安排,不挑剔交流互动对象;才会主动拓展研训途径,借助不同渠道与其他研训伙伴在自身素养、教学业务、实践创新等诸多感兴趣的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才会主动活跃在不同的网络研训平台,主动与名师对话、与同行沟通,在研训网络中寻找属于自己的成长天地。

  假期研训不可忽视一线教师的“认同感”,必须充分理解一线教师的辛苦、尊重一线教师的意愿,创新实践机制,优化引领模式,使研训活动贴近教师成长需求、提升教师假期生活,这样才能有效唤醒他们的学习热情,真正提升假期研训质量。

作者:贾宪章

编辑:袁琳

审核:周玉森

相关阅读

涛声里的“最后一课”

张军桥在异国他乡完成了人生的“最后一课”,在滔滔浪涛间架起了一座跨越国界、穿透时空的精神丰碑。

08-04 10:52“山东教育宣传”微信公众号

建设创新型职业院校 培育担当时代重任的“新职人”

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紧密相连。“新职人”可以简单理解为从事新兴职业的人,他们服 ...

08-04 15:53《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让地域文化有机融入乡村体育

体育,是学生生命力的外在体现;文化,是地方精神的内核载体。在笔者任教的巨野县乡镇初中,体育教学面临着课程资源匮乏、学生参 ...

08-05 14:53《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