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市深入推动教育综合改革和制度创新,敢于趟“深水区”、啃“硬骨头”。在潍坊市率先破冰,在一实小等5所试点学校成功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行课后服务收费模式,以数字化平台赋能,推动课后服务从“常态化”走向“高质量”。
一、实施背景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开展中小学生课后服务,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帮助家长解决按时接送学生困难的重要举措,是进一步增强教育服务能力、使人民群众具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的民生工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课后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多,目前,课后服务“常态化”模式,不能满足高密家长的新期待,难以走向“高质量”。为此,高密市结合县域课后服务实际进行深入论证、科学设计,决定推行试点改革,提升课后服务质量,更好满足社会需求,赋能学生高品质成长。
二、实施过程
(一)调研学习,主动寻求破冰。将课后服务作为城市高品质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惠民便民利民的重要举措,政府主导成立高密市课后服务协调专班,举全市之力整合资源,强力推进、协同推动。一是对标先进地区。市政府分管负责人带队先后5次到重庆、合肥、青岛等地学习课后服务管理经验,深度调研、跟进复盘,研究实施办法、解决思路和工作举措。二是对接外部资源。邀请科大讯飞、晓羊集团等知名企业,立足学校自身办学特色及优势,高点研判、科学设计,“一校一案”精心制定具体的推进路径。三是问需于家校。坚持问题导向,主动思考、反复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交流座谈等方式,充分征求家长意见、征询学生需求,征集教师建议,让课后服务接地气、有温度。
(二)建章立制,协同规范推进。一是成立课后服务“1+10”联盟。由一实小等5所试点学校牵头,1个试点学校包靠10余所小学,以“1+10”课后服务联盟形式,进行结对帮扶,联盟内根据全市时间排挡表技术共享、课程共享、困难帮扶、协同推进。高密市教体局成立专班对学校推进工作一体推进、一体验收、一体评价。二是完善服务规范。为避免课后服务“走偏”,紧盯课程开发、教师服务、资金管理等事关课后服务成败的关键链条,制定统筹加强课后服务管理的12条规范,进一步提高课后服务管理质量。三是健全作业统筹机制。成立中小学作业管理研究中心,推行项目化管理,实施作业设计校本教研,开展“作业设计大擂台”等活动,建成质量高、品质优的作业样本库。完善作业预警机制,建立市级作业观测点,每周采取不定时入校抽查方式,对学生课业负担进行检测。
(三)优化课程,满足多样需求。推行“1+1+X”课后服务模式。第一个“1”即学生利用服务时间基本完成家庭作业;第二个“1”即素养培养课程,包括德育、体育、美育、劳动、阅读、科学、社团课程、兴趣课程等学校立足自身办学特色及特色师资力量开发的特色课程;“X”即兴趣培养课程,包括以学校现有校级特色精品课程为主,辅以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提供的特色课程,为学生提供了更多自主选择机会。一是组建课程研发中心。组建由教研员、教师、特长社会人士等组成的“跨界”研发团队,研发“五育”融合课后服务课程,对课内、课后课程进行一体化系统设计,帮助72所小学已开发融合课程1098个,其中第一实验小学开设京剧、器乐、武术、茂腔等50个特色社团,基本满足学生的多样选择。第三实验小学的泥塑、足球课程被“秒抢”。二是召开“双选会”。把好机构课程质量关,筛选32家优质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参与课后服务。32家机构亮出家底,全方位展示艺术素养、逻辑思维,体育运动,智慧科创等特色课程300门。恒涛小学引入飞飞博士造物记、专注力训练营等素养课程25门,极大满足学生多样化。三是设立“首席导师”。邀请非遗传承人,书法、音乐、绘画领域获得国家、省协会资格的专家,组成课后服务公益资源库,各学校结合自身需求提出聘任申请,专家进行反向选择,并由所聘学校颁发聘书,担任课后服务“首席导师”,截至目前,已有40所学校96名“首席导师”参与课后服务。
(四)智慧赋能,服务高效便捷。与科大讯飞公司签署合作协议,依托其优质资源,建立起集优质资源整合、资金全程监管、校外机构运营、管理平台赋能等功能的信息化服务管理平台。一是实现排选课“掌上办”。依托平台,倡导交互式精准选择,提升家长学生参与度,推行选课、上课、消课等全流程“掌上办”,实现“一生一课表”。二是管理“一网通办”。精简服务流程,精准资源匹配,做到教师“一站式”统计,师生“一体”评课,平台帮助学校、教师实现数据对接与有效整理,实现“一网通办”。三是服务即时评价。通过信息化平台,实现教体局、家长、教师、学校、机构等五个群体对教学服务、课程开展、服务成效等进行动态监测,通过线上巡课、家长反馈、随机抽查等即时评价,实现课后服务“监测—反馈—评估”闭环管理,
三、工作成效
(一)学生素养明显增强。消除“内卷”,学生课业负担进一步减轻,作业质量明显提升,全部三至六年级学生至少在校完成两门以上作业,85%以上的学生,能够全部完成作业,基本实现书包“减负担”、作业“不回家”。多样化的特色课程有目的、有计划的拓展学生综合素养。在新一轮的体育素养抽测中,72所学校合格率整体提升5个百分点,综合素养得到明显增强。128名尖优学生在省级以上赛事中获奖,23人获国家级奖项。
(二)教师活力竞相并发。课后服务收费专款专用,全部用于课后服务,教师多劳多得、优劳优酬,解决“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差一个样”难题,激发教师课后服务参与热情,课后服务教师参与率达到95.43%,形成了干事创业良好氛围,学校教学质量得到有效保障。
(三)教育品牌持续提升。72所小学共5.6万名学生选择参与课后服务新模式,参与率由试点前的85%激增到98.71%。启动服务当天,开展的满意度测评中,各学校满意度均在98%以上,教育品牌持续提升。
编辑:白天
审核:周玉森
为解决假期看护困难与成长资源匮乏问题,济南高新区推出“伙伴+”学生成长共同体项目(学生组成若干假期活动小组),构建“政府 ...
临沂市河东区整合区域红色文化资源,构建了“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红色德育体系。该体系以课程、活动、文化为核心,通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