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各地 > 济宁 > 正文
共筑校园安全 守护生命成长
济宁:家门口“助学公交”让上下学更加安全
发布时间:2022-11-07 14:21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A+A-
-分享-

  蔚蓝的天空、清新的空气、通畅的道路是广大市民梦寐以求的生活环境,学生每天平安、方便、快捷地上下学更是学生家长的期盼。如今,这一梦想已在济宁市变成了现实。

  每天下午6:30,在济宁四中门前,人们都会看到学生正在教师、安全员的引导下有序上车、落座。家住任城区长安花园的王先生开心地说:“孩子在太白湖区的济宁一中上学,离家有15公里。我原本打算让孩子的妈妈辞职,在学校旁边的小区租房专职陪读。开通‘助学公交’后,每天早上6:20从小区发车,晚上22:10从学校发车,车上有专职保安员,学生上下车刷脸,家长即时收到信息,既安全又方便。这样一来,孩子的妈妈不用辞职去陪读了。”

  早上6:30左右,在古槐公交站,李女士正在陪着背书包的孩子等公交。“以前,每天早、中、晚接送孩子三趟,来回六趟,还要收拾家务、买菜做饭,我一个人根本忙不过来;现在可好了!孩子出门坐‘专车’,准时上下学。”她说,孩子乘坐的是Z字打头的“助学公交”,每天6:34准时到站,孩子从小区走到站牌用不了2分钟,平时都是孩子自己乘坐;中午12:10从学校准时发车,孩子到家后正好吃午饭。

  “平安出门、快乐回家是我们的共同心愿。”济宁市公交集团车辆运行部部长刘霞介绍说,为确保提供安全、准时、快捷、低碳的乘车服务,“助学公交”全部选用新能源汽车,由技术好、经验丰富的驾驶员驾驶,且对每辆“助学公交”的驾驶员及安保人员进行了专业培训;公交车上都安装刷脸识别设备,学生刷脸上下车,并实时向家长推送学生上下车信息;每辆“助学公交”配备一名安保员,维护乘车秩序,保障学生安全;疫情期间严格落实司乘人员身体监测和个人防护、乘车人员佩戴口罩、车辆及场站消毒通风等措施;每辆“助学公交”运营前都严格检查人、车资质,全面排查车辆安全性能,强化安全服务和应急处置培训,认真落实车辆例保检查,全力做好整车消毒和清洁卫生;针对恶劣天气时不具备安全通行条件下可能采取的调整发车时间或者暂时停运措施,及时与家长沟通,提前让家长安排好出行方式,以保障学生们安全、顺利出行。

  自2020年6月,济宁市教育局联合市公交集团以“定制公交”运营模式为济宁四中开通“助学公交”线路以来,截至今年10月底,已为主城区范围内28所中小学共计开通70条“助学公交”线路,每日运营320个班次,日均客运量近7000人次,服务学生3700名,学生及其家长满意率达98.4%。

  据济宁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宫玉新介绍,“助学公交”的开通既节约能源、提高效率、减少污染,又提高了学生对绿色出行生活理念的认识,在保障学生上下学安全出行的同时,还能有效解决早晚高峰时段校园周边交通拥堵问题。为加强上放学时段校园安全保卫工作,确保放学时段出入校园人车分流、文明有序,济宁市教育局协调公安交警部门在学校周边布设“护学岗” 1484个,每日投入警力1900余人次维护校园周边安全及交通秩序。

  据了解,为进一步提高“助学公交”服务学生数量,济宁市教育局将联合市行政审批局、济宁公交集团,与主城区各学校沟通对接,精准规划由任城区、高新区直达学校的线路;同时,根据校园及周边道路条件,在学校内部施划“助学公交”专用停车位,学生可直接在校园内上下车,实现学生由家门口与学校的零距离接驳。另外,对已开通的“助学公交”线路,不定期开展调研工作,根据学生需求从线路走向、站点设施、车辆配备等方面对“助学公交”进行动态调整,并为具备条件的学校继续开通“助学公交”服务,为广大学生提供更加安全、舒适、快捷的出行服务,让家长安心、放心。(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编辑:白天

审核:王煜玲

相关阅读

微山县教师资格认定实现“零跑腿” 群众办事省时省心

近日,家住微山县的张女士在家中收到了期盼已久的快递——她的教师资格证书。

08-18 14:36《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擦亮红色名片 讲好家乡故事 ——金乡县“红领巾志愿讲解员”队伍建设发展掠影

 “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曾发生过一场激烈的战斗——羊山战斗。羊山战斗是鲁西南战役的关键一战、收尾之战……”在鲁西南战役纪念 ...

08-25 10:31《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文化基因铸底蕴  “四四方案”辟新径——滕州市北辛街道通盛路北辛中学教育教学改革纪实

滕州市北辛街道通盛路北辛中学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推出的“四四方案”,从评价标准革新、主题园建设、特色学院打造到精品课程开 ...

08-25 15:29《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