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各地 > 济宁 > 正文
微山县:“青年出圈”助推“文化破圈”
发布时间:2025-02-10 15:37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作者:刘志尚 欣闻 A+A-
-分享-

  近年来,微山县以“助力乡村振兴,服务南四湖流域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服务湖区青年,文化赋能振兴”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立足湖区渔乡特殊的区位优势,依托红色文化、非遗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组织动员有志青年参与乡村文化振兴建设,以青年之力赋予湖区渔乡“文化灵魂”,实现了“见证画里渔乡,留下梦里乡愁”的目标。

  引领青年思想,激活传统文化“一池春水”

  微山县针对湖区人口流动性大、居住分散、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等特点,创新宣讲模式,组建青年宣讲团,通过乘船渡水的方式,走进船头、码头,走入湖区、小岛。结合湖区传统的端鼓腔、土琵琶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分众化、特色化宣讲50余场,用“青言青语”讲好微山文化,传播党的声音。

  为进一步强化互动式传播、沉浸式体验,该县活用县内文化资源,充分利用微山湖旅游区、微山湖烈士陵园、孙茂东纪念馆、大运河博物馆等文化遗址和阵地,打造了“红古绿”三色微青研学路线,组织青少年开展重走秘密交通线、柳编体验等主题研学活动30余场。

  微山县积极挖掘红色历史,延续“青年读书会”文化脉络,在三孔桥青年读书会旧址成立“新时代青年读书会”,依托各镇街“青年之家”全覆盖成立新时代青年读书小组15个,常态化组织开展“荷香阅读”“微山青年,青春有言”“星火阅读”等主题活动100余次,引导广大青少年赓续红色基因,凝聚文化自信。

  用活青年人才,汇聚文化振兴“源头活水”

  微山县成立微山湖大学生实践联盟,聘任“校园荷美青年推介大使”,组织开展“青荐家乡”“青拍家乡”“青扮家乡”等系列活动,鼓励高校学子以美食探店、游玩景点体验、直播互动等“文化+旅游”活动宣传家乡。同时,依托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实践站,开展“清微有约”“乡村振兴青年人才论坛”等活动30余场,实现了青年人才和湖区振兴的“双向奔赴”。

  出台《关于打造“微山湖青创港湾”引领支持青年人才创新创业的若干措施》,实施九大行动、落实18条支持措施,高标准规划打造留庄运河里、运河青年创业城等一批“一站式”青创港湾;搭建青年成果展示、学习交流、资源对接的平台,组织开展“青创大讲堂”“青创擂台赛”“创业培训班”“电商培训班”40余次,吸引了300余名返乡青年在微创新创业,成为青年人才会集的“朋友圈”。

  为激发青年创业动力,该县在湖区创建青创服务站,并将金融、社保、电商、涉农服务等部分业务下沉到站,实现“创业信贷支持、创业就业实践、技能培训、技术咨询、志愿服务”等功能一体化的“乡村好青年”专属集成式服务流程。截至目前,共评选“乡村好青年”1400余名,联合农商行累计为254名“好青年”提供创业优惠贷款6899.4万元。

  打造青春IP,解锁乡村文化“流量密码”

  微山县充分探索文旅融合新样本,开展“文创头脑风暴”“微岛夜话”“船头板凳会”等活动,组织青年学生走访梁祝故里马坡、南阳古镇、微山岛等景区,就文旅发展进行采风考察,凝聚培养了一批青年文化带头人、青年文创骨干、青年网红等群体,用入心入脑的创新方式将文化资源转化为让年轻人“上头”的文旅项目,助推文旅融合更高更快优质发展。

  微山县推出了一系列青年活动,聚焦“青年所盼”,针对乡村文化活动的现实需求,组织开展首届青年文化艺术节、“湖畔青春季City音乐节”等系列青春友好活动。着力打造“我为家乡上个色”“家门口的志愿者”“为爱护航,青荷童行”等活动200余场,让青年重塑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凸显乡土文化的价值。

  传承乡土文化,释放经济发展新动能。为充分发挥青年乡土文化能人的作用,该县通过培训交流、宣传推广等举措,支持乡村青年尤其是非遗传承人,打磨技艺、带动就业创业、培育特色产品和品牌。通过举办文创集市、摊玩集市,让湖区青年的创新创意成果走向市场,实现了湖区文化传承与“文化变现”的双重作用。

作者:刘志尚 欣闻

编辑:白天

审核:周玉森

相关阅读

金乡县:社会监督委员会为校园餐“把脉问诊”

日前,金乡县教体局创新工作机制作出回应,牵头成立了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行业专家、新闻媒体及自媒体代表组成的“校园餐社会 ...

03-10 10:55《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嘉祥县:“数字赋能春耕行动”助力教育升级

为深化人工智能技术在教学场景中的融合应用,近日,嘉祥县启动“数字赋能春耕行动”,通过教育数字化培训活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 ...

03-10 14:54《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