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发布时间:2019-01-05 16:49 来源:《山东教育报》(中学生版) A+A-
-分享-

□本报特约记者胡乐彪 通讯员 于波

在枣庄市实验学校,一提起七年级四班的刘宗函,那可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小小年纪的他便被同学们称为“小发明家”。

“发明创造,让我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人生更加有意义。”刘宗函说。他的发明多次在省、市比赛中获奖,目前他已拥有5项国家专利。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个科技创新发明小达人的成长秘诀吧。

不断探索的动力

“我的爸爸是个动手能力很强的人。我小时候,他就经常带着我做木头玩具和小家具。”刘宗函告诉记者,他的舅舅在海外从事生物研究,假期回来后也会给他讲生物化学方面的知识。

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刘宗函对科学研究有着浓厚的兴趣。上小学一年级后,刘宗函喜欢上了科学生物方面的书籍。妈妈还为他订阅了《我们爱科学》《少年发明与创造》等杂志。每天放学后,刘宗函第一件事就是完成作业,之后就全身心地去看书。在科普书籍里,他了解到很多科学家的故事,还经常比照着书中的创意自己动手做一做。

除此之外,刘宗函还喜欢小动物。为了研究小动物的习性,他利用老家在微山湖的优势,自己做了一个繁殖培养箱,并找来小鱼、各种贝类、蜗牛和蚯蚓做繁殖和环境研究。

“其实,我还有一个小秘诀。”刘宗函笑嘻嘻地说,“那就是我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

每年,刘宗函都会去不同的科技馆参观。他习惯于去书中查找别人答不上来的“为什么”,还喜欢在生活中把自己的设想变为现实。在成长过程中,能够恰当地找到而且找准做事情的兴奋点,这就是刘宗函开展发明研究的原生动力。

业精于勤的坚持

记者与刘宗函交谈时,起初他还有些腼腆。但当谈到如何发明创造时,他的眼睛里仿佛射出一道光芒。COD降解、太阳能发电、未来机器人、黑洞……这些专业术语从他的话匣子里倾泻而出。他那微微涨红的脸庞显示出他很享受发明研究的过程,每一个新奇的想法都能让他能量爆棚。

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当刘宗函获得一个个奖励,获取一个个专利证书时,大家都投来赞许的目光。掌声的背后则是他坚持不懈的努力和不放弃的韧劲。

“在成年人看来,刘宗函的发明创造有时可能只是‘小儿科’,可对他来说,每一次成功的体验都将会对他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枣庄市实验学校科技创新活动指导老师孔翔说。

2016年,刘宗函参与了一体式三格化粪池的设计,并获得国家专利。那时,正好赶上国家大规模实施农村旱厕改造,这让他的发明有了用武之地。后来,在发现改厕后生活污水没有很好地收集和处理,再次污染危害比较大这个问题后,他又萌生了研究出一款成本低、效果好、实用性强的处理装置的想法。污水如何降解,涉及环境生物学、数学、力学等方面的知识,最关键的是,刘宗函要让研究尽快发挥作用,要让老百姓接受,还要有实实在在的效果。这对一个仅仅12岁的孩子来说,真的太难了。

向困难发起挑战,却激发了刘宗函的斗志。每天,他把午休的时间都挤了出来,大量学习相关知识,对计划一遍遍调整修改。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他还去乡村考查,去农民家里做调查,完善基础资料;为了购买实验材料,他把自己本打算买平衡车的压岁钱都拿了出来……但是,即使做了充足准备,多次实验的不成功还是让刘宗函有了退缩的想法。

在爸爸和老师的鼓励和帮助下,他终于突破了技术瓶颈。直到第一个模型出来,他才长出一口气。

全面发展的小发明家

懂得合作,是刘宗函的一个符号。他说,这几年的经历使他加深了对科技创新的理解,让他在研究中找到了学习和研究的乐趣。多次反复的画图设计和制作,极大锻炼了他的综合能力,让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合作的重要性,以及与人沟通的必要性。

不轻易放弃是刘宗函的另一个符号。在确定要做一件事时,他一定会全力以赴,不达目的不罢休,绝不会半途而废。作为班干部和语文课代表,刘宗函有着很强的班级荣誉感,他的身上始终有一股用不完的劲。学校里的各项活动,他都是第一个申请参加!”谈起刘宗函,班主任邵莉老师眼睛里充满着骄傲。她说,演讲比赛、新年晚会、体育比赛中,刘宗函总能拔得头筹,他还多次被评为学校“卓越学生”、“学习进取之星”和“三好学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采访结束后,刘宗函说,他想成为一名生物科学家,去探寻未知的生物世界,为人类的未来做一份贡献。

相关阅读

中专生逆袭,专业满分“跑进”理想大学

 近日,德州市夏津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王仁宇以体考满分、文化课465分折算后664.5分的成绩成功考取北京体育大学上 ...

07-24 16:36德州晚报、德州教育发布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