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中国第十四届“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颁奖典礼在湖南省长沙市举行,来自潍坊滨海国际学校的袁晨阳和杨森弘两位同学夺得大赛铜奖。一路从初赛走到总决赛并获此佳绩,两位同学身上一定藏着独特的创新奥秘。那就让我们走近刚刚获奖的两位学子,聆听他们的参赛感受,从他们的身上一探究竟吧。
小荷微露尖角 青春浅着芬芳
——记“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总决赛铜奖获得者袁晨阳、杨森弘
□本报特约通讯员 孙长欣
创新赛场露锋芒
“总决赛的场面很大,阵势很大,令我们感到很震撼,也很激动,但我们从区、市、省三级预选赛场上一路闯关而来,信心还是有的,我们敢于面对任何的对手。”袁晨阳、杨森弘用坚定的语气跟记者表示。
“袁晨阳的想象力较强,负责整个作品的创意设计和美化优化;杨森弘的动手能力较强,负责整个作品的搭建、拼装和调试。所以,我们这次的参赛作品———立体智能大棚是两位同学分工协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力攻关的成果。”指导教师王保涛这样介绍。
当记者问到作品的灵感来源时,袁晨阳顿时打开了话匣子。“滨海区和寿光市毗邻,寿光市是全国著名的菜都。每次我到寿光去,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蔬菜大棚,接触最多的也是蔬菜大棚。因此,我对蔬菜大棚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但时间一长,我就想给大棚挑挑毛病,发现一些不足及需要改进的地方。我试想着能不能将高科技元素注入蔬菜大棚,发明一种立体智能式的大棚,既让人们操作起来更方便,也让大棚的使用效率更高,给人们的日常生产带来更多的好处。”袁晨阳欣喜地介绍道。
实际上,两位同学联手创作的这个作品,造型新颖,技术先进,实用性强,在总决赛阶段成了全场的焦点。在本次总决赛中,无论是封闭布展还是面对评委现场答辩,乃至面向观众展示作品,两位同学的表现都得到了与会评委们的高度评价和一致认可,最终将铜奖揽入了怀中。两个人也是潍坊全市唯一获此佳绩的。
“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是经国家科技部批准立项的唯一以国家领导人命名的少年儿童科技类国家级奖项,是面向在校中小学生开展的发明创造活动,在全国范围内乃至国际上享有着非常高的声誉。本次全国总决赛共会集了39支国内外代表队、1万余名中小学生,参赛作品超过了3000件。两位同学能够在总决赛中斩获铜奖固然令人欣喜,但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创新及实践能力在国家级平台上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教学课堂当榜样
赛场上的荣耀源于课堂上的优秀。“袁晨阳的性格外向,对信息学科兴趣浓厚,课堂上学习认真,态度端正,回答问题积极,经常能联系日常生活,萌生一些让人惊喜的‘金点子’。杨森弘的性格相对内敛一些,爱琢磨,爱动手,爱操作,有那么一股子劲儿。”王保涛老师对爱徒的点评准确、到位。
“创客社团实在太好了,课堂上学习掌握的知识在这里有了用武之地,我可以心无旁骛地投入到自主研究小发明中,在一个接一个的发明创造中享受无限的乐趣。”袁晨阳兴奋地说道。“我特别喜欢科技创造,对新鲜的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学校的创客社团让我的好奇心有了落地空间,让我可以尽情地施展双手。”杨森弘也不甘示弱地说道。
据了解,两位同学不仅在发明创造方面有着卓越的才能,而且在文化课学习方面也是佼佼者,都曾荣获“优秀学子”的称号。两位同学在各自班级里是当仁不让的“领头雁”,很多同学对他们钦佩有加,视他们为学习榜样。在他们的带动下,班里比学赶超、你追我赶,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除了在本届“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获得的铜奖之外,在2018年山东省中小学生发明创新大赛中,袁晨阳同学还荣获科技创意项目和现场创客制作项目两个特等奖,杨森弘同学则一举夺得发明成果项目的特等奖。
日常生活怀梦想
“我要成为一名科学家,为社会创造更多更好更有用的发明。”杨森弘的梦想简单而纯粹。这个痴迷于科技创新的初中男孩,周身散发着一种迷人的气质,那是创新人所特有的。在他这里,仿佛许多“不可能”都能成为“可能”。他说:“对于生活中一切新奇的事物,我会先自己动脑思考,实在解答不了再去求助别人,我的终极目标就是一定要有精彩的发明成果呈现出来”。
生活中,袁晨阳热爱读书,喜欢旅游。她认为,读书是为了持续不断地获取新知,旅游则是为了开阔眼界,增长阅历,两者都有利于让她进入个人向往的世界里,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新想法、新体会、新感悟渗透到创造发明中,让创造发明与生活密切融合。“我热爱科技创造,又喜欢文学。我的理想,就是在未来的某一天可以将文学融入到科技世界里。在当下这个风起云涌的人工智能新时代,我想把历史上的传奇故事通过数字化的形式展示出来,那将是多么有趣又生动的场景……”袁晨阳满怀憧憬地说道。
创新无止境,永远在路上。潍坊滨海国际学校规划的创新教育版图上,已经培育出了小发明家,结出了发明创造果实。相信在今后的日子里,还会有更多的小发明家、发明成果涌现出来,还会有更多的同学能够乘着科技创新的翅膀,一路振翅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