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读”在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作用
发布时间:2021-04-07 14:57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A+A-
-分享-

在初中阶段的古诗文教学中,许多教师习惯于引导学生一字一句地“咀嚼”古诗文,或者干脆让学生学习自己“咀嚼”后的内容。这些教学方法虽然有助于学生快速理解古诗中的字词含义,但是将古诗的整体意境拆分得支离破碎,限制了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教师可采取“素读”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古诗文理解能力。

“素读”是指借鉴古代私塾教学的一种阅读方式。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古诗词,达到“其义自见”的教学效果。实践中,由于“素读”过程很枯燥,因此这种教学方法很难取得良好效果。鉴于此,教师要合理地丰富“素读”的方式,营造有趣味的诵读氛围,使学生爱上诵读。以《水调歌头》的教学为例,我先播放歌曲《明月几时有》,给予学生思维启发,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歌曲与古诗的差异性。在展示范例以及学生明白差异性之后,我让学生以咏唱的方式感知古诗的韵律、意境与情感。此外,“素读”有助于创设对应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古诗虽短,但有丰富的内涵与意蕴。它既是作者人生的缩影,又是其提笔时的环境与心情象征。在“素读”教学中,如果教师只让学生进行诵读,那么学生需要花费较多时间才能感知这些内容。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创设对应的情境,用图片、音乐激发学生的情感,辅助学生理解古诗文。

那么,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素读”法有哪些作用呢?

一是利于情绪感知,助力人格塑造。在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应用“素读”教学法,有利于学生感知古诗文中的情绪,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人格。初中语文中的古诗文类型较多,如爱情题材的《关雎》,情感热烈而奔放;爱国题材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石壕吏》,既有对自身情况的悲叹,又有身处困境仍心怀天下的悲苦。如果以寻常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往往侧重于分析字、词、句的精妙之处;而以“素读”法进行教学,则能让学生以亲身诵读以及情境感知等方法了解古诗中的情绪、情怀,使学生受到古诗文中积极情怀的熏陶,助力学生人格、思想意识形态的完善和发展。

二是利于能力提升,助力素养发展。“素读”教学法是一种实践学习的方法,有利于学生以及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素读”教学法要求学生熟读古诗,虽然不要求学生达到作诗的地步,但依旧对学生的古诗文学习大有裨益。学生学习古诗文的一大难点是语言环境的差异性较大,古人的生活环境与文化习惯虽然与现代文化环境有一定的联系,但是并不明显。教师让学生熟读古诗文,既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促使学生积累阅读素材,还能增强学生的审美感知与创造能力。学生以诵读的方式感知古诗文蕴含的意境,自然会将自己的情绪投入诵读中,进而提升自己用语言表情达意的能力。在审美感知与创造方面,绝大部分古诗文都有其独特的韵律美与意境美。在古诗文的熏陶下,学生的审美、感知等能力自然得以提高。总体而言,“素读”法能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提升古诗文教学效果。(荣成市第二实验中学 张爱妮)

编辑:冀春鑫

相关阅读

从“不敢触碰”到“主动创造”——一堂中职优质课的破局之路

“老师,这个齿轮我不敢拆,担心因操作不当导致其损坏。”这是中职“机械制图”课堂上常见的情况。曾有七成学生面对实物无法规范 ...

09-03 14:53《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区域阅读工程如何打造新样态

深化阅读工程,是提升区域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近年来,烟台市莱山区教体局扎实推进大阅读工程,构建教研员、校长和教师三级 ...

09-04 09:12《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以“三学”为核心枢纽,探索跨学科融合教学新尝试

在义务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当下,学校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践探索与发展路径已然成为教育创新重要的发力点。

09-04 09:15《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