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国际博物馆日,中小学课堂如何牵手博物馆殿堂?专家们这样说
发布时间:2021-05-18 16:37 来源:中国教育报 A+A-
-分享-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工作。2020年10月,教育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对中小学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教育教学提出明确指导意见,进一步健全博物馆与中小学合作机制,促进博物馆资源融入教育体系,提升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进行学习的效果。

图片

图片来源:北京史家小学微信公众号

博物馆与中小学合作情况如何?中小学生进博物馆情况如何?

今天是国际博物馆日,有媒体就“青少年进博物馆”相关话题开展了专项调查。在近2000名参与调查的家长中,20%家长表示尚未带孩子去过博物馆。博物馆与中小学合作方面也不太乐观,66%的家长表示,孩子所在的学校没有组织过线下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的相关活动。与此同时,90%的家长认为博物馆资源对于孩子的教育有用处,能够扩展孩子的知识面。

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资源学习有限的原因何在?在调查中,家长们认为阻碍孩子进博物馆的主要原因是“孩子的课余时间不足”“博物馆位置较远”“区域内没有博物馆资源”以及“博物馆内互动项目较少或未开放”等。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复旦大学博物馆馆长郑奕认为:“目前我国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学习主要存在几方面问题,一是校均、生均占有量太低,我国中小学与博物馆的数量比为42.8∶1,与之相比,英国约为11.6∶1,美国约为3.8∶1,日本约为2.7∶1;二是各级政府对博物馆与中小学教育结合事业尚未有专项补贴,同时在拨付的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经费中,博物馆领域占比不稳定和不足;三是博物馆对中小学的教育供给内容、形式整体单一,多限于集体参观,尚未普及到馆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以及展览进校园等。”

南京师范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副教授黄洋则认为,学生进博物馆有限,客观上在于博物馆的分众教育做得不够,也没有常变常新,吸引度不够,主观上家长缺乏带孩子进博物馆的意识。此外,学校和博物馆的信息不对等,导致馆校无法有效融合。

如何推动青少年参与博物馆活动?调查中,家长们认为,可以通过学校“与博物馆建立合作,定期参观”“配合课程,加入博物馆资源进行拓展补充”“针对学生不同年龄段制定不同的博物馆参观计划”,家长“增加陪伴孩子去博物馆实践”等方式。

郑奕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博物馆要输出更多场馆服务、流动服务、数字服务等适销对路的学习产品与服务。“博物馆工作人员要知道学生、学校需要什么,学校、教师、家长要知道博物馆有什么,馆、校、家要进行有效合作。”黄洋说。

此外,《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中提出要加强博物馆网络教育资源建设。调查显示,近六成家长表示孩子没有浏览过网络博物馆平台,近九成的家长认为加强博物馆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有必要,且要通过“博物馆丰富线上资源,设立青少年观看专区”“学校利用信息技术对接网上博物馆资源”“对应学校课程体系,提供适度线上博物馆延伸课程”等方式开展青少年线上博物馆教育。

对此,郑奕认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国许多场馆都推出了在线产品与服务,闭馆不闭客,这于博物馆的远程学习与网络教育发展而言,是挑战,也是机遇。在博物馆与中小学教育结合的数字服务、网络远程教育中,仍需着力解决一些软硬件问题。其一是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其二是大力开发网络教育资源,其三是努力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其四是优化管理模式。

当前,我国也有一些中小学在积极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如北京市东城区史家胡同小学,早在十余年前就推出“博悟之旅”,与北京市多家博物馆开展学生实践活动。十余年间,从带学生走进博物馆,到将博物馆资源带回学校做校本课程,再到推进亲子研学家校共育。后疫情时代,该校又推出了校园数字博物馆,让学生们在课堂上一览千年。北京交通大学附中德育副校长苏曲光介绍,该校借助第三方力量假日博物馆,在学校打造了涵盖VR展馆、全息宝盒、数智大屏、好奇空间、博物之窗等五大互动体系的博物实验室,在这里开设“古代穿越”选修课,深受学生喜爱。

编辑:迟佳

相关阅读

从“不敢触碰”到“主动创造”——一堂中职优质课的破局之路

“老师,这个齿轮我不敢拆,担心因操作不当导致其损坏。”这是中职“机械制图”课堂上常见的情况。曾有七成学生面对实物无法规范 ...

09-03 14:53《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区域阅读工程如何打造新样态

深化阅读工程,是提升区域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近年来,烟台市莱山区教体局扎实推进大阅读工程,构建教研员、校长和教师三级 ...

09-04 09:12《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以“三学”为核心枢纽,探索跨学科融合教学新尝试

在义务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当下,学校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践探索与发展路径已然成为教育创新重要的发力点。

09-04 09:15《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