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劳动教育强调与多学科深度融合及校本化实施。济南市长清区实验小学立足“劳动即成长”的育人理念,从2020年开始,历经5年探索,构建了以“益童农场”为实践载体的“五育融合”劳动课程体系。学校通过四时梯级课程设计、项目化学习实施及多维场域拓展,形成了“学—练—赛—创”一体化的劳动育人模式,有效促进了学生劳动习惯养成、实践能力提升与社会适应性发展。本文旨在系统阐述该校课程构建路径、教学创新实践及评价改革举措,以期为区域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校本化范例。
一、课程体系:双线并进,构建融合育人新结构
学校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系统构建劳动课程框架。
在时间维度上,紧扣“春种—夏管—秋收—冬藏”农事节律,开发“四时六梯级”基础课程,明确各学段素养发展目标。具体而言,低年级设置“种子奇遇记”单元,学生通过亲手种植绿豆、观察发芽过程,完成植物生长日记,培养劳动感知与观察记录能力;中年级开展“小小农具师”项目,学生学习使用锄头、铲子等工具进行土壤翻整、作物养护,掌握基本劳动工具使用与养护技能;高年级实施“智慧农场主”挑战,要求学生自主设计节水灌溉系统,解决实际种植中的问题,强调问题解决与创意实践。
在空间维度上,打破学科壁垒,开发“一物一世界”主题融合课程。例如,在“萝卜总动员”主题课程中,科学课探究萝卜生长条件与植物生理特性;数学课进行种植面积测量、产量统计与收益核算;语文课撰写观察日记和劳动叙事作文;美术课开展萝卜创意雕刻与包装设计;道德与法治课探讨劳动价值与粮食安全。各学科教师共同备课,确定融合点,确保知识在劳动实践中的有机融通与应用。
二、教学创新:项目化学习重塑劳动教育新样态
学校构建“农场+”项目化学习模型,形成三类典型课型。在学科延展课方面,数学学科开展“农场经济圈”项目,学生分组组建模拟公司,负责不同蔬菜的种植与销售。他们需要实地测量土地面积、计算种子与肥料成本、进行市场调研、制定价格策略,最终在校园义卖会上销售产品。在一次项目中,五年级学生通过成本核算发现种植樱桃、萝卜的利润率最高,于是调整种植计划,最终实现净利润356元,并将所得捐赠给学校公益基金。
跨学科统整课以“未来农具设计师”项目为代表,整合科学、数学、美术等学科内容。学生先研究传统农具的使用原理,分析其优缺点,然后运用杠杆、滑轮等科学知识,设计改良方案。六年级学生劳动社团发现传统洒水壶效率低下,设计出可调节喷头、带计量功能的新型洒水装置,并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出模型。
全学科共生课体现在“农场艺术节”活动中,音乐教师指导学生创编《劳动节奏》打击乐节目,使用农具作为乐器;语文教师组织农耕诗歌创作朗诵会;体育教师设计“运粮大赛”“抢收竞赛”等农事游戏;美术教师举办“我眼中的农场”写生画展,实现“五育”在劳动场景中的有机统整。
三、场域拓展:“三维空间”协同赋能劳动实践
学校通过实体、虚拟与社会三维空间拓展,构建开放协同的劳动育人环境。在实体层面,建设占地约2亩的“益童农场”实践基地,划分出蔬菜区、中草药区、瓜果区等不同种植区域。农场旁建有200平方米的主题农具展览馆,陈列从当地农户家中收集的56件传统农具,每件农具都配有二维码,学生扫码即可观看使用视频和历史介绍。馆内设置互动体验区,学生可以实际操作石磨、纺车等传统农具,体验劳动过程。
虚拟层面,开发“农场e学”在线平台,整合VR技术、延时摄影等数字化手段。学生通过VR设备可模拟体验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农耕活动;通过延时摄影观察作物完整生长周期;平台还建有在线知识库,提供种植技术视频128个、农业知识图文200余篇。疫情期间,该平台支持全校1200余名学生居家参与“阳台种植”项目,保证劳动教育不断线。
社会层面,建立家校社协同机制,学校鼓励家长参与孩子的劳动教育,如共同管理“家庭责任田”,参与学校组织的农耕活动等。同时,学校还与当地农业企业、科研机构合作,聘请专家担任顾问,定期指导学生开展科学种植。建立校外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劳动实践平台。这些举措不仅丰富了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还促进了学校与家庭、社会的紧密联系,形成了育人合力。
四、评价改革:数据驱动促进劳动素养持续发展
学校构建“三维九项”劳动素养评价体系,依托“劳动积分银行”实现过程可视化管理。在评价内容上,学校不仅关注学生的劳动成果,更重视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表现和成长。例如,“三维九项”评价体系包括劳动态度、劳动技能、劳动创新三个维度,每个维度又细分为三项具体指标,如劳动态度包括积极性、责任感、合作精神等。通过这种多维度的评价,全面反映学生的劳动素养发展情况。
技术手段的应用是学校评价改革的一大亮点。通过“劳动积分银行”系统,学生的每次劳动实践都可以获得相应的积分,如完成一次浇水任务积2分,设计创新方案积10分。积分不仅可以兑换学习用品或实践活动机会,还可以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此外,学校还引入AI图像识别技术辅助作物生长质量评估,并通过大数据平台生成个性化劳动素养诊断报告,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明确改进方向。这种数据驱动的评价方式,不仅提高了评价的效率和准确性,而且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形成了“实践—记录—反思—优化”的循环改进机制。
五、实践成效与反思
经过多年探索,学校劳动教育取得显著成效。通过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创新的实施、场域的拓展以及评价改革的推进,学校不仅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劳动素养,还为区域劳动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学校先后荣获“全国生态劳动教育实践特色学校”“山东省劳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基地校”“济南市首批劳动教育示范校”称号,“小学劳动教育与少先队实践教育的研究”被中国青少年研究会立项研究,省级课题“新时代全景生态劳动教育课程的探索与实践研究”已结题,“构建沉浸劳动教育课程,培养全面发展好少年”获评济南市劳动教育典型案例,“基于学生‘具身投入’的沉浸式劳动教育课程开发路径与策略研究”获得区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学校在实践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如何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如何更好地整合校内外资源,如何进一步提升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等等。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研究,不断完善劳动教育体系,开发更多优质的劳动教育资源,推动信息技术与劳动教育的深度融合,建立更加科学的劳动素养评价模型,为培养新时代需要的劳动素养提供更多可借鉴的经验。
(作者单位系济南市长清区实验小学)
作者:张绍东 于荣华
编辑:白天
审核:周玉森
“老师,这个齿轮我不敢拆,担心因操作不当导致其损坏。”这是中职“机械制图”课堂上常见的情况。曾有七成学生面对实物无法规范 ...
深化阅读工程,是提升区域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近年来,烟台市莱山区教体局扎实推进大阅读工程,构建教研员、校长和教师三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