纾解“四年级蒸发”背后的育儿焦虑
发布时间:2021-01-27 09:30 来源:《 中国教育报》作者:​夏熊飞 A+A-
-分享-

0—6岁天天晒,孩子干啥都可爱;一二年级经常晒,孩子得表扬了、戴红领巾了、当上卫生委员了;三年级偶尔晒,晒孩子写的作文画的画,开始抱怨辅导不了了;四年级开始消失,几个月晒一次;五年级不晒了,抱怨陪着写作业折寿,为心脏支架降价欢呼;六年级完全消失,什么话都不说了,就像没生过孩子一样……前不久,亲子育儿专家杨樾的一段文字引发不少家长的共鸣。(1月25日《中国青年报》)

单身或已婚未育群体,朋友圈的“主角”多是好吃好玩的以及诗和远方,但为人父母后很多人变成“晒娃狂魔”,可这样的“狂热”在持续到四年级后一般都将面临消失,大家称之为“四年级蒸发”现象。“四年级蒸发”现象看似只是家长晒娃热情在这一阶段的集体性减退,其背后暗藏的却是与日俱增的育儿焦虑。四年级之前,孩子面临的学业压力不大,课后作业辅导家长免为其难还能胜任,这时晒娃还能找到些许存在感与成就感。但四年级的孩子却迎来了学习方面的真正压力,一方面要为两年后的小升初提前备战,另一方面普遍性的校外培训将所有孩子绑在了“不进则退”的逆水之舟上,家长除了带着孩子东奔西跑赶场似的上辅导班外,还得用仅存的知识储备督促辅导课后作业,无论是精力还是能力,都让家长没了在朋友圈“嘚瑟”的实力。正如年年高考结束后,作文都会成为最受关注的话题,重写高考作文的活动层出不穷,但却鲜有邀请大家重做数学、化学试题的,同样是因为实力不允许。

家长早期爱在朋友圈晒娃,是因为孩子年龄尚小阶段,基本都能按照父母的意愿发展,毕竟大部分事情都在家长可掌控的范围内,包括孩子的所思所想和行为举止,家长能将孩子当成实现自身价值的希望与寄托。而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青春叛逆期也逐渐来临,父母的话“不好使”了,家长也发现曾经替孩子立的目标正在被现实无情打脸,正如很多人调侃的,小时候常为是上清华还是北大而纠结,长大后才发现能上个大学都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在遭遇诸多“重创”后,还能热情高涨晒娃的家长都是真的勇士。

其实,娃还是那个娃,年龄在增大,性格必然会有变化,不同阶段的学业压力也定然会有差别,但这其实都是孩子成长必经的阶段,只要父母能尊重孩子成长的规律,坦然面对接受不同成长阶段孩子该有的样子,也就不至于经历从“晒娃狂魔”到让孩子从自己朋友圈“蒸发”的过山车式的大起大落。

从“我的孩子我做主”到学会与孩子平等相处,是随着孩子年龄增长家长必须要学会的心态和与孩子交往方式的调整;而接受自己的孩子极大可能只是会成为一个普通人,也是父母认清现实、正视自己、理解孩子的必修课。给孩子难以承受之重的过高期待,甚至希望通过孩子实现自己未完成的梦想,如此自我加戏,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往往也是父母与孩子之间闹得鸡飞狗跳的根源所在。

不因孩子实现了家长自己的期许,就在朋友圈花式“求表扬”,也大可不必因与娃“渐行渐远”就在朋友圈让他们“蒸发”。掌握平衡好在朋友圈晒娃的度,或许就是父母成功纾解育儿焦虑的一个有力注脚。(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夏熊飞

编辑:冀春鑫

相关阅读

小饼如嚼月,最抚学子心

10月6日这一天,是中秋节,也在国庆假期,两节上演“喜相逢”。当中秋的月明遇上国庆欢腾,今年的十一必定是阖家欢乐,举国同 ...

10-05 10:33山东教育新闻网

坚持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 培育新时代齐鲁“大先生”

 2023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提出并深刻阐释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

10-09 10:02《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创新“三策”

小学阶段是学生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这一时期的德育工作不仅关乎学生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更关系 ...

10-10 10:45《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