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参加体育锻炼!开学典礼上大学校长的殷殷叮嘱
发布时间:2021-09-24 18:47 来源:山东财经大学作者:于洪良 A+A-
-分享-

  在近期先后举办的高校开学典礼上,大学校长们的开学典礼致辞频现“金句”,如中科大校长包信和说:上大学不是进保险柜,不等于万事大吉;北交大校长王稼琼说:大学的自由绝不等于轻松;西北大学校长郭立宏说:不要成为网络的附庸……大学校长们谈理想、谈创新、谈学习、谈自律、谈奋斗,更有不少的校长向现场新生们喊话:多参加体育锻炼!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林忠钦院士殷切希望青年学子在健壮体魄、陶冶情操中永葆朝气活力。他说,“完全人格,首在体育。希望你们在大学期间,能在健壮体魄和陶冶情操上下功夫,提升个人的综合素养,尤其是以体育心、人文化成,保持朝气蓬勃、豁达开朗,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希望你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和体育锻炼习惯,历练健全的人格、康强的身心,做到顺境中永不止步,逆境中永不沉沦。你们要多走进运动场、体育馆,在运动拼搏中磨砺康强体质。交大有崇尚体育的校园文化,拥有设施一流、种类齐全的体育场馆,这里是青春和激情迸发之地,希望你们每个人都能擅长一项体育运动,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

  天津大学校长金东寒院士寄语新生们:毛主席曾说,“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就是希望大家在刻苦学习、充实内心之外,还要坚持体育锻炼、保持身心健康。我们的目标是让每一位天大学子掌握一项运动技能,并养成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躬身实践不仅可以增长才干,还是强健体魄、健全身心的有效途径。

  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曾勇勉励同学们,“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所有梦想抱负的实现都有赖于好的身体。没有身体这个“1”,其它都是“0”。锻炼身体是大学生活不可分割的部分。希望同学们掌握一到两项终身喜欢的运动,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西南交通大学校长杨丹在致辞中提出:今天我特地单独讲到健康,不仅因为这是一个大健康的时代,更是为了重点提醒新同学们,不论何时何地都要对自己的身体健康负责,切不要“知识伴着眼镜度数增长、体质随着运动次数下降”,切不要因为专注追求幸福的过程而忽略了支撑幸福的基石。希望在大学生活中你们能够学会调整节奏、规划时间、规律生活,更要在学习、研究之余多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

  中南民族大学校长李金林语重心长地说到,青春很贵,不能浪费,希望你们继续保持“玩命拼命不认命”的骨气,少躺平、多趟路,少追剧、多追书,少牢骚、多劳动,每天晨读一小时、每天锻炼一小时,内练基本功、外练精气神,增强“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底气,走好今天的“一小步”,成就明天的“一大步”,成为具有真才实干的国家栋梁。

  言之谆谆,情深意长。校长们的这些话语宛若秋风送爽,徐徐吹来,引人深思,令人受益。

  为什么大学校长们如此叮嘱学生们多参加体育锻炼?体育锻炼对年轻人有何益处?美国科学家曾耗费35年的时间,对400名成年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测试研究。最终得出了一个结论:坚持锻炼身体的人,在智力和反应方面明显高于很少运动的同龄人。另据一位神经学教授的实验结论显示,在现今人们所能做的所有事情中,运动最能改变一个人的大脑;把运动带入你的生活,不仅能让你注意力更加集中,让你心情变得更愉悦;还能保护你的大脑,增强神经免疫力,防止大脑退化。总之一句话,经常运动,就能维护并升级你的大脑。

  其实,我们身边很多优秀的人都喜欢运动,甚至是“体育控”。

  比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17岁的时候就夺得了武汉市游泳冠军、湖北省亚军。在一次100米自由泳比赛中,他的前半段配速打破了当时的世界纪录,他差一点进入国家队。他晚年之后迷上气排球,每天傍晚,都会和农科院退休的职工们一起,在球场上一较高下。在一次采访中,记者问袁隆平,“如何在科研工作中,保持良好的体力和精神状态?”袁老给出的答案很简单——体育运动。

  比如现已85岁高龄的“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院士,老当益壮,老而弥坚,身体状态不亚于中年人。他爱跑步,喜欢打篮球,不管再忙,他每周都会坚持锻炼三到四次,甚至还在家里布置一个简易的健身房,方便随时随地运动健身。他常说:“体育锻炼就像吃饭一样,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要建立一种观念,就是要一辈子运动,这样才能享有比较好的生活质量,最大的成功就是健康地活着。”

  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很早就提出了“生命在于运动” 的至理名言。浙江大学老校长竺可桢说过:“养成运动习惯,非仅在学校中受益,将来离校工作后亦受其惠”。在这位科学家、教育家的眼里,体育不仅仅是一种运动,还是一种教育手段、一种精神载体。读书使人明智,运动强健体魄。正可谓“无体育,不大学”。

  的确,多多参加体育锻炼不仅培养运动兴趣、增强体质,还能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等,帮助你塑造健美的体型,有助放松、收获快乐等等。有人深有体会地说,运动本身就是给自己性价比最高的投资。有了健康的身体,良好的精力,才能平衡好工作和生活,为自己提供持续输出的能力。

  心动不如行动。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把校长们的殷殷叮嘱记在心里,落到行动上,付诸锻炼中,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以“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为追求,努力塑造一个更强壮、更健康、更美好的自己。参与体育锻炼的门槛可以很低,方式多种多样,最重要的诀窍是坚持,最大的秘诀是战胜自己。因为,“没有身体的健康,你有再美的梦想也难于实现,你有再好的才华也无法展示”。

  (作者系山东省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特约研究员 于洪良)

作者:于洪良

编辑:孙悦琛

相关阅读

涛声里的“最后一课”

张军桥在异国他乡完成了人生的“最后一课”,在滔滔浪涛间架起了一座跨越国界、穿透时空的精神丰碑。

08-04 10:52“山东教育宣传”微信公众号

建设创新型职业院校 培育担当时代重任的“新职人”

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紧密相连。“新职人”可以简单理解为从事新兴职业的人,他们服 ...

08-04 15:53《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让地域文化有机融入乡村体育

体育,是学生生命力的外在体现;文化,是地方精神的内核载体。在笔者任教的巨野县乡镇初中,体育教学面临着课程资源匮乏、学生参 ...

08-05 14:53《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