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职业教育成为人才成长的“第二通道”
发布时间:2021-11-23 14:41 来源:工人日报 A+A-
-分享-

  “职教高考”并不是单纯的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其深远意义在于一体化设计中职、高职、本科职业教育培养体系,构建应用型人才系统化的发展通道。期待在普通教育之外,职业教育能成为人才成长的“第二通道”。

  读中职的学生也有机会上本科了——日前,教育部在答复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相关建议时表示,将进一步强化中等职业教育基础作用,规范长学制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逐步建立“职教高考”制度。消息一出,“职教高考”即成为热门词汇,尤其对于全国9865所中职学校的1600多万学生来说,这无疑是个利好消息。

  上述新闻呼应了一个月前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有关加快建立“职教高考”制度的要求。

  建立“职教高考”制度,是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把中等职业教育、专科高等职业教育、本科职业教育在培养上衔接起来,意味着职业教育不再是“断头教育”,职校生将有更畅通的学业提升通道。

  建立“职教高考”制度,是在职业教育发展的起点上发力,对于推动职业教育相关改革举措的落地具有一定引导作用,有望大大增强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和吸引力,破解社会对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偏见。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职业教育被视为低于普通教育的层次教育,某种程度上扮演着“兜底”的角色。其中,学历层次较低、就业质量不高的中职教育尤其不受人待见。

  长期以来,作为甄别、选拔人才的中考和高考的考试制度日益完善,但它们并不适应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构建适应职业教育类型特征和发展需求的“职教高考”制度,实现职业教育中职、高职、本科各层次之间,同类专业之间纵向贯通、横向融通,成为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必然选择。

  从“职教高考”的提出,可以看到国家将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来建构的决心。两年前国务院下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要知道,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培养不是靠某单一层次职业教育能够完成的,它是整个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使命。“职教高考”并不是单纯的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其深远意义在于一体化设计中职、高职、本科职业教育培养体系,构建应用型人才系统化的发展通道,推动各级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主动衔接、深度融合,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在范围、内容和质量上的突破。

  “职教高考”制度的建立,意味着我国即将进入高考双轨道的新时代。多年来,普通高考千军万马挤独木桥,不仅让很多学生和家长陷入焦虑,也让某些企业和行业陷入人才供不应求的困境。构建“职教高考”制度,铺设好另一种选拔人才的机制和轨道,是教育改革理应走好的路。

  可以预计,如果像普通教育一样,接受职业教育的人一样能成才、一样能有发展前途,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培养出的学生在就业、落户、招聘、职称评审、晋升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那么,无疑将大大改变职业教育“上热下冷”的现状,推动更多适合走技能成才之路的学子选择职业教育,从而破解教育相关改革的难题。

  建立“职教高考”制度,要做好顶层设计,充分考虑已有的职业教育评价机制,实现不同教育类型评价的优势互补,同时,要完善专业教学标准体系和技能水平社会评价体系的构建。目前,“职教高考”已在江苏、山东等地开始试点。江苏探索长学制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山东探索“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办法等,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各地在推动“职教高考”制度的同时,不能陷入“唯文凭论”,广大职业院校不能陷入以学历为导向的办学误区。

  可以预见,“职教高考”将对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职普融通等产生深远影响。期待在普通教育之外,职业教育能成为人才成长的“第二通道”,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能支撑。(来源:工人日报)

编辑:孙悦琛

审核:白天

相关阅读

小饼如嚼月,最抚学子心

10月6日这一天,是中秋节,也在国庆假期,两节上演“喜相逢”。当中秋的月明遇上国庆欢腾,今年的十一必定是阖家欢乐,举国同 ...

10-05 10:33山东教育新闻网

坚持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 培育新时代齐鲁“大先生”

 2023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提出并深刻阐释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

10-09 10:02《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创新“三策”

小学阶段是学生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这一时期的德育工作不仅关乎学生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更关系 ...

10-10 10:45《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