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县中教师不能只靠禁令
发布时间:2022-01-20 09:19 来源:中国教育报作者:钟焦平 A+A-
-分享-

  “严禁发达地区、城区学校到薄弱地区、县中抢挖优秀校长和教师”。去年12月底,教育部等多部门发布《“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就加强县域普通高中建设工作再次进行了部署,明确提出严禁抢挖县中优秀教师。

  一段时间以来,曾经辉煌的县中面临优秀生源、优秀师资“双流失”的阵痛,办学质量下滑,曾经反映一县基础教育实力的“窗口”成为一些地方教育区域均衡的“痛点”。实现县中振兴,成为教育高质量发展路上必须啃下的一块“硬骨头”。

  县中是县域基础教育的龙头,县中总数以及在校生人数都超过一半,承载着千万学生的成才梦。全面加强县中建设,不仅关系着普通高中教育普及水平,对引领、带动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乃至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都具有重大意义。满足广大农村学子接受高质量高中教育需求,为那些无力“出走”,仍求学于县中的学生实现人生出彩的梦想夯实基础,是守护教育公平的要求,更是守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从这个意义来讲,没有理由不好好办县中,也没有理由不把县中办好。

  提高县中办学质量,关键在教师。大城市的吸引力、教师个人向上流动的意愿以及一些超级中学的高薪抢挖,都是县中优秀教师流失的原因。人才有自身事业发展的需求,渴望向上流动,自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应予以尊重。但是无序抢挖会导致区域教育发展失衡,损害教育公平,破坏教育生态,应该严格规范。所以,对于未经组织人事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同意、恶意从县中学校挖抢人才的行为,应该坚决叫停。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相关人才流动制度的完善,无序、恶意抢挖人才的行为必将减少,县中教师流失状况将有所缓解。

  留住县中教师,不仅要靠制度、靠禁令,还必须靠尊师重教政策的真正落实,要靠待遇的提升和职业发展空间的拓展。这就要求优化教育经费投入结构,提高人员经费的投入比例,在职称评定、职后培训方面向县中教师倾斜,让教师留在县中也能够有体面的收入,能够实现个人发展。

  留住县中教师,还要靠良好教育生态的涵养。优秀教师流失,导致办学质量下降,诱发优质生源流失,破坏县中发展生态。如此,学生对自身前途、群众对县中发展都可能失去信心,从而加剧生源的流失。在这种生态下,留下来的教师也将失去培养学生的职业成就感、幸福感,愈发想要逃离。当留在县中的学生和教师被社会贴上“没出息”的标签,县中也就失去了奋斗的精气神和向上的闯劲。所以,要稳定县中教师队伍,必须涵养良好教育生态,形成一个学生自强不息、教师充满干劲、学校活力满满的良好生态。要以严禁跨区域招生、严禁恶意抢挖教师为抓手,形成县中发展的良性循环,稳住并不断提升办学质量,重建公众对县中的信心,培育学生“奋斗改变命运”的精气神,让教师在培养优秀学生的过程中找到育人的成就感、幸福感,重拾职业尊严。

  涵养良好教育生态,既要立足县域,又要跳出县域。要从构建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体系出发,扭转用升学率考核学校办学和教师的评价取向,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和教育政绩观,从而遏制一些地区和中学从县中抢挖人才,用升学率打造名校的动机。

  加强县中教师队伍建设,不仅要留人,还要引人。面对已然“失血”的县中,要“止血”,更要为其“补血”,助其“生血”,即要加大县中教师补充力度。比如,落实部属师范大学公费师范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政策,为县中源源不断地补充新鲜血液,加大对县中教师的培养培训力度,为县中教师铺就专业成长之路。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钟焦平

编辑:孙悦琛

审核:白天

相关阅读

涛声里的“最后一课”

张军桥在异国他乡完成了人生的“最后一课”,在滔滔浪涛间架起了一座跨越国界、穿透时空的精神丰碑。

08-04 10:52“山东教育宣传”微信公众号

建设创新型职业院校 培育担当时代重任的“新职人”

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紧密相连。“新职人”可以简单理解为从事新兴职业的人,他们服 ...

08-04 15:53《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让地域文化有机融入乡村体育

体育,是学生生命力的外在体现;文化,是地方精神的内核载体。在笔者任教的巨野县乡镇初中,体育教学面临着课程资源匮乏、学生参 ...

08-05 14:53《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