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全环境立德树人!关键在这四个要点
发布时间:2023-04-21 17:30 来源:《山东教育》(中学)作者:薄存旭 A+A-
-分享-

  为构建立德树人落实新机制,切实提升协同育人质量,我省印发了《关于实施全环境立德树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鲁教组发〔2022〕1号)。为更好落实该意见,全省各界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宣讲、教育和服务指导活动,涌现了一批先进典型,形成了系列工作经验,产出了多项优秀研究成果。但我们也看到其中存在着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为此,在综合我省各地实践做法的基础上,结合未来改革方向,就更好落实全环境立德树人的关键点给出以下说明。

  一、全环境立德树人的价值定位

  一个社会的教育实力取决于社会教育力,即社会整体实施教育的能力。全环境立德树人中的协同育人机制,并非仅仅是指学校、家庭、社会、网络和心理五领域的平面联系,不是简单地将五者联系起来,而是指五领域在结构、功能和目标的重新定位。从结构来讲,学校育人是主阵地,家庭育人是基础,社会育人是支撑,网络育人发挥赋能作用,心理育人扮演保障角色,各负其责,协同推进。从功能来讲,全环境立德树人指向的是,德育为先,智育为重,体育为基,美育为要,劳育为本,做好五育并举和五育融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从目标定位来讲,全环境立德树人并非是指五领域、五育工作的传统常规推进,而是意味着育人目标和育人能力的整体跃升。在新时代新征程中,要准确理解落实五领域、五育的新内涵、新角色、新关系、新任务和新落点,它们已经突破了传统层面,进入了目标层次和能力层次的新时代高度。

  二、全环境立德树人的主体责任

  按照学校、家庭、社会、网络等领域角色分工,相关行为主体在全环境立德树人中要承担相应教育责任。政府相关部门以解读党和政府的政策为主,同时,基于教育需求,承担相应主管领域业务的教育任务;学校师生员工基于学校特色发展和育人目标,开展全环境育人,同时与社区、家庭教育者建立协同推进共同体;家庭父母、法定监护人、委托监护人及亲属开展品德、人格、劳动、生活学习习惯等教育,并主动对接学校和社区;社区组织要基于营造良好社区教育环境出发,开展公益活动,宣传公序良俗,营造和谐社区交往环境;企业及社会组织做好时代发展典范,展现积极向上良好形象,传播科学知识、观念和行为方式,创新社会文化,营造良好社会舆论。

  三、全环境立德树人的实施形式

  全社会以巨大热情支持、参与全环境立德树人工作,要想获得良好效果,需要按照精准供给的原则组织开展教育活动。从教育对象来讲,要根据区域分布、城乡差异、学业分类、任务特性等开展教育,尤其要针对留守家庭、离异家庭、有心理障碍的特殊群体开展精准教育。从教育资源筛选角度来讲,相关主体不能随意将其职能范围内的工作作为育人资源,而应基于区域教育发展的特点和面向教育对象的特点,按照高质量、结构化的思路筛选教育资源。从教育资源转化角度来讲,任何资源都需符合教育对象的特点,这就需要对其进行系统性的活化和创新,使其符合时代发展和学生特点。从教育方式上来讲,灵活多样的形式是关键,尤其是需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让教育对象在体验式和项目化教学中得到成长。

  四、全环境立德树人的支撑条件

  全环境立德树人落实落地需要有系统的支撑条件。一是要提高相应人员的教育素养。对非学校系统的人员来讲,需要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对其进行必要的培训或者指导,使其掌握基本的教育教学方法,避免成人化、庸俗化、形式化,避免脱离实际情况,空泛施教。要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让教师对道德、知识、能力、品格、文化在相应教学过程的融合具有理解、监控、调节的意识和能力。二是灵活多样做好需求调研和评价。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征求相应需求。相应教育活动开展后,要开展系统性评价,做好综合性、过程性、增值性评价,将其与政府督导和督学结合起来,做到发现优点、诊断问题、改正缺点、持续发展。三是建立起各级统筹推进机制。要强化党的领导,强化意识形态责任,保证全环境立德树人的政治方向,防止跑偏走样;要建立起以政府为领导、以学校为中心点、社区和网络为支撑点的联动共同体;要做好社会舆论宣传和引导,强化社会各界对全环境立德树人价值定位和开展方式的理解、支持。

  来源:《山东教育》(中学)

    作者: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薄存旭

(原标题:落实全环境立德树人的关键要点)

作者:薄存旭

编辑:袁琳

审核:周玉森

相关阅读

涛声里的“最后一课”

张军桥在异国他乡完成了人生的“最后一课”,在滔滔浪涛间架起了一座跨越国界、穿透时空的精神丰碑。

08-04 10:52“山东教育宣传”微信公众号

建设创新型职业院校 培育担当时代重任的“新职人”

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紧密相连。“新职人”可以简单理解为从事新兴职业的人,他们服 ...

08-04 15:53《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让地域文化有机融入乡村体育

体育,是学生生命力的外在体现;文化,是地方精神的内核载体。在笔者任教的巨野县乡镇初中,体育教学面临着课程资源匮乏、学生参 ...

08-05 14:53《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