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教育品牌提升恰逢其时
发布时间:2019-08-05 15:02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作者:王道坤 A+A-
-分享-

今年以来,关于职业院校实施“1+X”证书制度的新闻,成为职教人密切关注的焦点。

探索实施“1+X”证书制度,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条”)的重要部署。无论是来自顶层专家权威的理论解读,还是来自基层高职院校的先期尝试,都充分证明,推行“1+X”证书改革措施,一定会给职业教育带来巨大的生机和强劲的活力。这个重要的机遇期,也是中职教育品牌提升难得的黄金期。中职学校必须跟上改革的步伐,以“1+X”证书制度为切入点,加快提质增效步伐,尽快完成特色培育,尽快实现品牌提升。

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中职学校逐渐推行“双证书”制度,学生毕业时既能拿到中职毕业证书,也能考取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有的专业还能考取2个以上职业资格证书。2014年以后,国家在规范职业资格证书认定过程中,分批次取消了114种职业资格证书。受此影响,再加上前期学生的职业资格证书并没有在职业生涯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很多企业对职业资格证书不屑一顾,所以,中职学校渐渐忽视了对职业资格认定的引导,中职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的积极性不断降低。

毕业证书说到底是学历证明,而不是能力证明。在高等教育入学率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中职毕业证书所代表的学历档次明显偏低。没有相应的能力证明,中职学生往往只能在技术含量不高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谋取岗位,个人发展的起点很低,成长空间也在无形中被大幅压缩。同时,没有职业技能等级的考核认定过程,学生在校期间操作技能的锻炼与成长就缺少必要的外部动力。推行“1+X”证书制度,通过技能等级认定,既能调动学生进行专业技能锻炼的积极性,也会推动中职学校在课堂教学、实习管理、校企合作等方面大胆进行变革,加大设备投入,提升教师技能,促进育训结合,千方百计满足学生技能成长的需求,从而推动学校迈上一个新台阶,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与过去“双证书”时代的“职业资格证书”不同,国务院“职教20条”和教育部等4部门联合印发的“1+X”证书制度实施方案,提出的都是“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是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具有从事某一岗位应具备的技术能力等级的证明。技能等级证书更多地指向岗位适应能力,技能技术的含金量更高,适用性和实用性更强。两种证书的区别提醒职教工作者,要充分认识职业教育的内涵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而不能囿于以往的经验,不要搞“大而全”“小而全”的课程体系,不能自以为是、闭门造车。贯彻落实好“1+X”证书制度,中职学校需要搞好专业规划,注重科学设置课程、优化教学内容,将国家课程校本化,让专业教学技能化,在立德树人基础上,重点突出与证书相衔接的专业技能培训,将学历教育转变为真正的技术技能教育。

“1+X”证书制度的最大亮点,是学生在校期间可以获得若干技能等级证书。这能为学生毕业后多途径就业、多方式创业打下坚实基础。虽然现在“1+X”证书制度正处于试点阶段,考什么、怎么考等问题都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索,但中职学校依然需要超前谋划,特别是要重视研究职业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注重研究证书考核与专业教学、素质培养之间的关系。待“1+X”证书制度推广后,学校能够迅速将相关内容加以融合,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拓宽专业教学路径,鼓励学生获得多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养更多创新创业型人才,进一步丰富中职教育内涵,全面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学生顺利考证的前提,是有强大的师资队伍。预计未来3~5年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机遇期。中职学校必须通过校企深度融合、专业技能培训等多种途径,不断扩充“双师型”教师阵容,尽快优化专业师资结构,大幅度提升教师专业技能水平。要通过相应的管理措施和激励手段,鼓励更多专业教师考取档次更高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教师整体素质提升了,学校教育品牌也就能够借势快速成长并逐渐成熟起来。中职学校如果把握不住品牌提升的黄金时期,丧失主动发展的机遇,在越来越激烈的区域教育竞争中,就很容易成为落伍者。

作者:王道坤

编辑:冀春鑫

相关阅读

小饼如嚼月,最抚学子心

10月6日这一天,是中秋节,也在国庆假期,两节上演“喜相逢”。当中秋的月明遇上国庆欢腾,今年的十一必定是阖家欢乐,举国同 ...

10-05 10:33山东教育新闻网

坚持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 培育新时代齐鲁“大先生”

 2023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提出并深刻阐释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

10-09 10:02《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创新“三策”

小学阶段是学生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这一时期的德育工作不仅关乎学生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更关系 ...

10-10 10:45《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