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教育功利化,谨防“剃头挑子一头热”
发布时间:2024-04-16 14:17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作者:李纪超 A+A-
-分享-

  日前,教育部召开2024年度基础教育重点工作部署会。会议要求守住安全管理、规范办学两条红线,将2024年定为基础教育的“规范管理年”,重点整治违法违规、违背教育规律和教育功利化短视化等办学行为。

  此消息一经发布,立即引发全社会高度关注。向不规范办学行为开刀,切中当前基础教育的痛点。作为教育主阵地,学校是教育功利化短视化行为实际发生场所,同时也是很多违规办学行为的操盘手。整治教育功利化首先要从教育部门和学校抓起,把教育自身的事情做好,但要防止“剃头挑子一头热”,须正本清源、辨证施治。

  教育功利化短视化,表现在学校教育教学上,背后却有复杂的社会成因。全国政协委员张志勇梳理了七种典型的功利化、短视化办学行为,其中包括“宣传、炒作、重奖高考升学率”“‘唯成绩’‘唯升学’的教育政绩观”“违规争抢中小学生源”“寒暑假、法定节假日组织学生集体补课”“严重剥夺学生正常睡眠”等。这些是具体教学管理违规行为,也是教育“内卷”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方面的具体表现。近几年,“内卷”成为教育领域的一个热词,以高考为代表的升学竞争压力不断下移,已经逐渐推向中学、小学甚至学前教育阶段。在学业竞争和就业焦虑叠加影响下,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窄化为“考分”“升学”,片面追求学习成绩、功利化开设课程、重复性刷题练习等功利化短视化教育大行其道,学生投入超负荷学习时间、增加无效或重复的学习内容和作业成为常态,甚至形成恶性循环。

  科学评价缺席,“内卷”裹挟之下,学校教育面临清醒又迷茫的两难困境:规范办学,短期出不了成绩,学生考不上学(或上不了好学校),家长和社会就不认可,甚至有的党委、政府也会认定教育工作干得不好;功利化的教育教学短期能出成绩,但是又违背了教书育人的初心,导致教育目标狭隘化,损害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成长。有县级教育局负责人坦言:“我们办县中,都知道应该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只盯清北是不对的,但是当前现实是考入清北就是硬杠杠。如果学校几年都出不来清北生,社会就觉得办学水平不行,就会加剧生源流失!”

  眼下有这样一个怪圈,教育上有很多事儿,大家都知道某种做法不对,但改变起来却总有无力感。这是因为,教育不是孤立单一的事情,其关联度非常广泛,受制于社会方方面面,特别是对长期积累而成的惯性认知和行为,想改变往往不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而是“动全身才能牵一发”。规范办学不是新鲜要求,然而在三令五申之下,违背规律的功利化短视化教育行为之所以屡禁不止甚至愈演愈烈,就是因为客观现实中有赖以存在的环境和市场。

  所以,要把整治教育功利化作为一项系统性的社会工程,既要靠教育系统自上而下的行政推动,又要着眼教育之外进行综合配套联动。

  要强力推进规范办学,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要有引领主流教育价值的担当与底气。规范办学不是不要学习成绩,而是在全面发展、科学学习基础之上的成绩,是绿色健康可持续的教学行为,要坚决落实法律法规和政策关于规范办学的刚性要求,完善并执行好负面清单制度,在课程安排、教学管理、作业管理、考试评价等环节遵循教育规律而为之,不被教育功利化短视化牵着鼻子走,更不能担当推手。

  要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科学定位教育的价值和功能,围绕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和社会用人评价以及各级党委政府教育评价等方面,逐一建立全面而科学的指标体系,重塑科学的人才观、成才观、教育观,树立科学鲜明的导向,抓好宣传推广和普及,加强配套制度供给,加快形成健康的教育环境和生态。

  要提高教育服务供给水平,持续推动各学段教育扩优提质,努力办好办优每所学校,实施高中阶段职普融通改革,解决好基础教育升学就是择校的竞争压力和就业分层前移问题。这方面,要特别注意运用好教育数字化,以此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均等化,最大限度消除基础教育阶段择校焦虑,也为获得多元而有质量的高等教育提供可能。

  总之,整治教育功利化是一张面向全社会的考卷,需要各方来共同作答。

作者:李纪超

编辑:王骄

审核:周玉森

相关阅读

小饼如嚼月,最抚学子心

10月6日这一天,是中秋节,也在国庆假期,两节上演“喜相逢”。当中秋的月明遇上国庆欢腾,今年的十一必定是阖家欢乐,举国同 ...

10-05 10:33山东教育新闻网

坚持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 培育新时代齐鲁“大先生”

 2023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提出并深刻阐释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

10-09 10:02《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创新“三策”

小学阶段是学生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这一时期的德育工作不仅关乎学生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更关系 ...

10-10 10:45《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