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短剧火热,“数字咸菜”or精神食粮
发布时间:2024-04-19 09:07 来源:“山东教育宣传”微信公众号作者:袁琳 A+A-
-分享-

  日前,多个短视频平台相继发布公告,下架多部宣扬不健康和非主流的家庭观、婚恋观,刻意放大和渲染夫妻、婆媳矛盾等内容的微短剧。

  正在蓬勃发展的微短剧突然遭遇了当头一棒,并不意外。以上这些短剧以求速成为制作准则,剧情雷同,充斥着“虐心”“反转”“复仇”等元素,呈现的往往是现实世界中几乎不可能发生的极端故事。因此,它们被网友戏称是“数字咸菜”——有些味道,但没有文化营养价值。

  然而,就是这样的微短剧,却能够快速席卷互联网,吸引了大量观众,尤其是青少年学生群体。毋庸置疑,这种以流量为王的制作理念背后隐藏着巨大的隐患。

某平台微短剧剧目截图

  相较于传统电视剧集,微短剧确实具有独特优势:短小精悍、节奏明快、更新迅速,单集一般不超过15分钟,便于观众在日常碎片化时间里快速观看,故而赢得不少人的青睐。加之微短剧主要在一些小程序、短视频平台等软件连载发布,可以说是短视频的“升级版”。

  然而,在追求流量的驱动下,一些微短剧开始走向极端,以各种夸张离谱又千回百转的情节为卖点,不断冲击着观看者的感官。

  《2023-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23年微短剧市场规模已达373.9亿,约是两年前的10倍,预测今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500亿。各大平台也敏锐捕捉到微短剧的巨大市场和商机,争相布局加码。然而,爆火背后,相关问题也随之涌现。

  在算法为王、娱乐至上的流量角逐中,微短剧创作沦为套路式生产,剧本逐渐离谱,价值观念走向媚俗。这不仅把影视创作带入歧途,还会给社会风气带来负面影响,尤其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根据《2023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统计数据,青少年群体已经成为当下微短剧的主要用户,特别是19岁及以下年龄用户的收看比例接近六成。

  青少年的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更容易受到网络微短剧传达的负面信息误导。部分剧情中出现的不文明用语、暴力、擦边等场景会使青少年产生错误认知,进而影响其正确价值观的塑造。

  比如有的短剧的人物刻意炫富、挥金如土;有的宣扬金钱至上的消费观,塑造霸道总裁、渲染深情宠溺、传播不劳而获的婚恋观;还有的含有色情低俗、血腥暴力等内容,这些都可能对青少年的成长造成不良影响。

  此外,长期观看含有不良内容的微短剧可能使人脱离现实、沉迷虚拟世界。快餐式的观看模式也会影响青少年的注意力和耐心,使其变得越来越难以集中注意力、对于需要长时间投入的事情失去兴趣。这对于课业繁重的青少年来说尤为不利。

图源:中国江苏网 / 作者:曹一

  微短剧虽然持续火热,但随着监管政策加码,也为行业发展带来了冷静思考的空间。

  2023年11月,国家广电总局宣布开展网络微短剧治理工作,共涉及7个方面,其中重点包括加快制定《网络微短剧创作生产与内容审核细则》,研究推动网络微短剧App和小程序纳入日常监管等。

  当时,多家平台相继发布微短剧治理公告,封禁了大量违规发布微短剧的账号,累计下架数万部作品,仅11月16日一天某平台就有127部微短剧被禁止投流。

  推动治理、强调规范,不是为了限制行业发展,而是找准方向、理清思路。毕竟从“数字咸菜”到精神食粮,微短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鉴于青少年已成为微短剧的主要受众,对于微短剧行业的发展,一方面既要通过严密的制度设计,严格的制度监管,确保平台和行业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共同抵制违规内容;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引导创作者,使其回归到艺术创新和价值引领的正轨上来。

  相关部门和行业组织可以通过各种活动评选,来推广优秀的微短剧作品,为行业树立标杆。比如,每年举办的中国大学生微电影大赛、中国国际大学生纪录片大赛等,让学生成为艺术作品的创作主体,产出一批优秀代表作品,给市场带来正向引导和良性发展,给时代留下青春印记。

  短暂而频繁的感官刺激终有花样翻尽、审美疲惫之时。而微短剧也并非只有“无脑”“low”“土味”“狗血”等负面标签,一些有社会担当、有艺术情怀的制作团队和平台将微短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甚至是一种文化传播形式进行项目组织与创作开发,优秀作品亦不在少数。

  如《逃出大英博物馆》,相较于那些流水线作品,这样的网络微短剧更有知识含量,广受关注与好评。又如励志剧《超越吧!阿娟》展现传统非遗“醒狮”,爱情剧《大过年的》通过个人成长折射当代年轻人婚恋观,轻喜剧《大妈的世界贺岁篇》以老年人视角聚焦社会热点话题……

  观众们更希望看到的是那些贴近现实、能够引发情感共鸣并带来思想启迪的优质内容。特别是青少年,他们更需要正能量的优秀作品来滋养。因此,编剧们需要沉下心来,从生活中寻找灵感,耐心打磨剧本,努力提升作品的文化内涵。

  网络微短剧体量虽小,却往往涉及各种社会现象和人际关系,包括青少年在内的观众都期望透过这扇小窗,了解更大的世界。因此,微短剧创作只有在内容制作的源头上“走心”,才有可能长红。只有从高流量走向高质量,才能实现微而不弱、短而不浅的理想初衷。

  来源:“山东教育宣传”微信公众号

  投稿邮箱:sdjyxcgzh@163.com

作者:袁琳

编辑:白天

审核:周玉森

相关阅读

涛声里的“最后一课”

张军桥在异国他乡完成了人生的“最后一课”,在滔滔浪涛间架起了一座跨越国界、穿透时空的精神丰碑。

08-04 10:52“山东教育宣传”微信公众号

建设创新型职业院校 培育担当时代重任的“新职人”

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紧密相连。“新职人”可以简单理解为从事新兴职业的人,他们服 ...

08-04 15:53《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让地域文化有机融入乡村体育

体育,是学生生命力的外在体现;文化,是地方精神的内核载体。在笔者任教的巨野县乡镇初中,体育教学面临着课程资源匮乏、学生参 ...

08-05 14:53《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