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抄毕业论文,“用心良苦”为何不讨好
发布时间:2024-04-28 08:48 来源:“山东教育宣传”微信公众号作者:吴维煊 张学炬 A+A-
-分享-

  近日,有网友发帖称,某师范院校的文学院要求学生答辩通过后手抄毕业论文,并且布置了多达几个文档的抄写要求,不过正文字数高于3万可免抄。

  该网友称,要求手抄毕业论文是学院的传统,从1994年就在文件中确立了手写这个环节。不过,每年都有学生对手抄毕业论文有不同看法,持反对意见的学生会与教务部门和学院反映意见,但得到的都是“传统”“特色”等回应,如果不手抄,会影响学分及毕业。

手抄毕业论文相关文件 爆料网友供图

  客观地说,手抄毕业论文有着自身的善意初衷。

  汉字不仅是中华文化的根基,更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无论科技如何飞速发展,无论书写方式变得多么便捷,手写这一基本技能都不能丢。

  对于文学院毕业的学生,尤其是师范类学生而言,他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将更多地与文字打交道,更应该具备较高的书写能力,写出一手漂亮的好字。然而,在电子化输入日益普及的今天,手写锻炼的机会逐渐减少,导致年轻人的书写能力普遍下滑。面对这一现状,学校的确有必要创设一些手写环境条件,强化学生的书写能力。

  但是,到了毕业的时候一刀切地要求所有学生都要手抄毕业论文,这种做法却有些欠妥。

  该爆料网友就表示,毕业论文占8个必修学分,其作为学术性论文,更应该看重内容而不是手写或者打印的形式。况且,在书写方面,学校有专门的三笔一画的考核,没有必要在毕业论文上体现。

手抄毕业论文相关文件爆料网友供图

  对于喜欢手写以及字迹漂亮的学生来说,平日里他们都会自己找些材料练练笔,让他们手写毕业论文,他们不仅愿意,还会像设计一幅作品一样认真对待。重要的东西用手写特别有意义,他们会乐在其中地写出一篇让自己满意并能永远留在自己脑海中的毕业论文。

  不喜欢手写的学生也不少,对这部分学生应采用引导的方式,让他们认识到手写能力对文学院学生的重要性,建议他们尽可能手写毕业论文。如果他们由于种种原因确实没时间手写,或者根本就不愿意手写,此时,要求他们必须手写,势必出现“为了手写而手写”这种情况,而这种情况是被动的,是学生们不愿意接受的。

  还有,论文字数超过3万字可以不手写,这项规定是否合理也值得商榷。会不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有的学生毕业论文无需3万字,但为了不手写,硬生生把论文“水到”3万字。假如这种情况真的发生了,无疑毕业论文的质量和价值会打折扣。

  再看该学院给学生的解释,以“传统”和“特色”为由,强调手抄毕业论文的规定是为学生着想。而类似“一切为学生着想”的做法,在大学校园里不在少数。

  最近,各高校因一些“用心良苦”的政策频登热搜榜,比如禁止携带电子产品上课、禁止在宿舍挂床帘等等。面对已是成年人的大学生,一些学校仍采用“家长式”的作风管理,未从学生实际情况考虑,缺乏与学生的有效沟通,这样的政策规定,自然是“费力不讨好”。

  学生是被教育者,而不是被管理者。教育是科学,必须实事求是,不能想当然,同时,教育又是艺术,必须注重方式方法。这是学校与其他机构最大的差别,一切教育活动都应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

  就手写毕业论文这个规定而言,论文质量才是核心所在,是否手写并非关键。只要论文质量能够反映出学生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达到毕业要求,那么这篇毕业论文就应是合格的。如果真的想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书写能力,应该建立完善的书法教学课程和考评体系,而不是将其与毕业论文硬性绑定,这样只会增加毕业生的负担并引发他们的反感。

  因此,尽管是1994年就设置的“传统”和“特色”,但固守陈规并非明智之举。当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公众对其质疑时,院方是否应该与时俱进,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呢?

  来源:“山东教育宣传”微信公众号

  投稿邮箱:sdjyxcgzh@163.com

作者:吴维煊 张学炬

编辑:袁琳

审核:周玉森

相关阅读

小饼如嚼月,最抚学子心

10月6日这一天,是中秋节,也在国庆假期,两节上演“喜相逢”。当中秋的月明遇上国庆欢腾,今年的十一必定是阖家欢乐,举国同 ...

10-05 10:33山东教育新闻网

坚持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 培育新时代齐鲁“大先生”

 2023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提出并深刻阐释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

10-09 10:02《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创新“三策”

小学阶段是学生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这一时期的德育工作不仅关乎学生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更关系 ...

10-10 10:45《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