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跑步讲诚信,哪里不对劲?
发布时间:2024-05-29 16:31 来源:山东教育宣传 A+A-
-分享-

  近日,多所高校发布通报,指出在校园跑项目中存在学生作弊现象。从这些通报内容中发现,有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发布代跑信息,以及利用外挂软件、骑车代跑、找人替跑等手段来应付跑步任务。

  校园跑本是为了鼓励学生进行户外活动,提升身体素质,然而部分学生却选择“走捷径”。

  如此一来,校园跑和诚信挂上了钩。这背后反映出的问题值得深思。

某高校发布呼吁同学们诚信跑步的通知

  

  通报中的校园跑,多是指学生需要在指定的地点(如操场、特定跑道等)进行跑步,并使用手机APP或校园卡进行记录,以完成一定的跑步任务,其成绩纳入期末体育课成绩或者计入学分。

  “大学生的运动时间若仅凭每周的体育课是远远不够的”“大学生体质有下滑变差趋势”……近年来,这些观点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

  因此,出于对提升大学生身体素质的考量,越来越多高校设置校园跑。一些学校还创新了形式,如组织夜跑、荧光跑等。针对身体条件不适合跑步的同学,各学校也实施了相应的“免跑”措施。

  鼓励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多多进行户外活动,提升身体素质,本是一件好事,然而,有一些同学对学校用心良苦的认识存在误区

图源:第五届山东省最美校园摄影大赛 /摄影:王成峰

  不想跑步,但又想获得相应的学分或成绩。于是,一部分大学生们开始了和校园跑的“斗智斗勇”。

  比如,有的学校衍生出了真人“代跑”业务,其价位从几元到几十元不等,按照公里数收费;有的学生充分发挥工具优势,选择骑车代跑;还有的采取“合作”的方式,由一名同学携带多部手机,再与其他同学进行接力跑步。甚至还有“科技”的加成,比如使用虚拟定位,或者自由跑辅助等,足不出户就可以解决一切难题。

  面对学生花式“糊弄”校园跑的情况,我们有必要思考:为什么一些学生会对锻炼产生抵触情绪,屡屡出现“代跑”的情况呢?

  个人因素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有些学生出于懒惰心理,不愿意参与跑步活动,选择了“代跑”。又或者说,一些学生缺乏足够的自律,无法坚持完成规定的跑步任务,选择“代跑”的方式来逃避责任。

  实际上,以“代跑”为代表的“代现象”是诚信品质缺失的表现。这些行为折射出部分学生没有坚守诚信原则,也没有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图源:第五届山东省最美校园摄影大赛 /摄影:王泓锴

  有医学专家曾指出,对于18岁以上的成年人,应保持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果想要保持更为强健的体魄,中强度运动可以适当增加到每周300分钟。

  当代年轻人真的不关注自己的体质健康吗?其实也不然。游泳健身、撸铁举重、增肌食谱、塑型操……让身体更健康、形态更美好,是包括大学生在内的不少年轻人的心愿。

  众所周知,运动能够产生多巴胺和内酚酞,是一件使人身心愉悦的事情。

  但如果跑步成了一项打卡任务,是一项关乎学分、成绩的强制性运动,恐怕学生就很难用一种松弛的心态好好感受运动的快乐了。

  由于学生们的身体禀赋各有不同,运动方式与习惯也是千差万别,用同一把尺子进行丈量很容易忽视合理的个性化需求。比如,有的同学不喜欢跑步,但喜欢打篮球或踢足球,又或者喜欢跳绳、健身操等等。

  与之相对,有的高校的校园跑却限制颇多,像有些学校在特定区域设置了虚拟“电子围墙”,学生必须在规定区域范围内跑步,超出则无效。

  除此之外,学校一般用跑步软件及App对学生进行监督与评估。就跑步软件本身而言,具有显性或隐性的商业化功能。网上就有大学生反映在打开App时存在广告植入的现象,而且不单是一个网页或弹窗,还常常会自动跳去其他的软件,推荐其他商品。

  当代大学生的整体体质的确有待提升,高校重视学生体育锻炼更无可厚非。但与其在升级系统、防止作弊上“严防死守”,不妨转变思路,给学生提供更多运动场地和器材,引导学生找到真正适合自己、受益终身的运动方式。

  毕竟,让运动真正成为一种生活习惯,才是最终的目的。

  来源:“山东教育宣传”微信公众号

  投稿邮箱:sdjyxcgzh@163.com

编辑:白天

审核:王骄

相关阅读

涛声里的“最后一课”

张军桥在异国他乡完成了人生的“最后一课”,在滔滔浪涛间架起了一座跨越国界、穿透时空的精神丰碑。

08-04 10:52“山东教育宣传”微信公众号

建设创新型职业院校 培育担当时代重任的“新职人”

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紧密相连。“新职人”可以简单理解为从事新兴职业的人,他们服 ...

08-04 15:53《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让地域文化有机融入乡村体育

体育,是学生生命力的外在体现;文化,是地方精神的内核载体。在笔者任教的巨野县乡镇初中,体育教学面临着课程资源匮乏、学生参 ...

08-05 14:53《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