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后“空窗期”的动与静
发布时间:2024-06-14 09:46 来源:“山东教育宣传”微信公众号作者:吴维煊、周玉森 A+A-
-分享-

  高考后,一段难得充满期待与快乐的长假即将开启,对于众多考生而言,从考试结束到成绩揭晓前的这段“空窗期”,既是放松的好时光,也是自我规划的重要节点。

  高考后的“空窗期”,从最后一门课考完到成绩发布,会有半个月左右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没有特殊情况,学生无需返校,老师们一般也不会找他们,家长更不会再催促复习。

  再者,都是成年人了,也不需要家长的过度陪伴。在这段时间里,做啥与不做啥,基本是由他们自己决定的。

  高考后,放下压力的考生们与家人在考场前合影留念 / 摄影:黄中明

  这段时间干点啥?

  如今的00后想法很丰富。很多孩子最直接的想法是先“躺平”几天,宅起来打游戏、睡大觉。有的学生则打算补上高中时未实现的心愿。

  菏泽考生俊麟早在高考前就定好了去泰安的火车票,“我和班里的3名同学相约6月15日去爬泰山,有步步高升的感觉,也寓意我们能够取得好成绩。”他甚至还计划穿着今年18岁生日时,母亲送的汉服登泰山。

  高中三年,学习紧张,没有过多时间和精力打扮自己。因此,一些女同学更想利用这几天把自己好好打扮一番,过过靓妆瘾。青岛考生媛媛就说,想去染头发做造型、做美甲,再好好逛街买几身时尚的新衣服。菏泽考生小刘更是打算去做双眼皮手术,并得到了父母的支持。

  当然也有学生想深入了解社会,报名参加社会公益或兼职打工。济南考生小于和父母约好,考得不理想就要去打工历练,“高中三年没好好学习,吃不了学习的苦就去吃社会的苦!”

  考生小李选择去一家公司做实习兼职,他认为,早接触职场会让自己更快成熟起来,而且还能多学一些生活技能。

  这些孩子的安排,有动有静,各有各的道理。

  高中生特别是高三学生的辛苦,每个过来人都深有体会。在这三年中,大多数学生都是在缺少娱乐、远离互联网、极力控制好奇心与个性,甚至与人间烟火接触不多的状态下度过的。

  高考结束了,紧张三年的情绪需要释放,好好休息几天是他们的第一需求,也有很多学生计划“狂欢”一场。18岁的他们,在等待高考成绩的这段时间里可以放松,但要把握好度。

  以互联网为例,没有哪个少年不喜欢互联网。高中三年,他们很少涉足网络,这段时间里,不少学生会报复性地把很多时间用在畅游互联网中,倘若把握不好度,很容易沉迷网络,并对即将开启的大学学业造成极大的影响。

图源:摄图网

  要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因沉迷网络而荒废大学学业的年轻人并非个例。

  所以,“空窗期”怎么过?还需要学校本着对学生长远发展负责的态度,给予一定的指导。

  比如,各高中校不要急于给高三任课教师和班主任重新安排其他工作,而应让他们更有精力做好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以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让他们对今后的人生有清晰的规划,对大学生活有基本的了解,对即将开始的大学学业有明确的目标。

  另外,还要加大对学生进行即将开始的报志愿及录取中的防骗教育,提高他们的识别能力。

图源:摄图网

  学校还可以通过班级微信群等通讯方式及时了解学生们都在干什么,对于外出旅游及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的学生,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对于没有具体规划的大多数学生,可用多设计讨论话题,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特别要注意别让学生们在这一时期过度沉迷网络。

  相比于学校方面,家长更不能松懈。这段时间主要是家长陪伴在身边,学生虽已成年,但仍离不开家长的关心。

  比如,提醒他们放松玩耍的同时,也要确保充分休息,参与有益身心的活动。又如,要给予孩子心理支持,帮助他们应对成绩揭晓前的压力。再者,家长还可提前了解大学和专业信息,为孩子提供必要参考。最重要的是尊重孩子的选择,支持他们追求梦想。

  人生的很多阶段都会遇到“空窗期”,高考后的“空窗期”与其他“空窗期”相比,意义较为特殊,虽然只有半个月左右的时间,但这段时间怎么过,对高三毕业生而言相当重要,需引起各教育主体的重视。

  来源:“山东教育宣传”微信公众号

  投稿邮箱:sdjyxcgzh@163.com

作者:吴维煊、周玉森

编辑:袁琳

审核:王骄

相关阅读

涛声里的“最后一课”

张军桥在异国他乡完成了人生的“最后一课”,在滔滔浪涛间架起了一座跨越国界、穿透时空的精神丰碑。

08-04 10:52“山东教育宣传”微信公众号

建设创新型职业院校 培育担当时代重任的“新职人”

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紧密相连。“新职人”可以简单理解为从事新兴职业的人,他们服 ...

08-04 15:53《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让地域文化有机融入乡村体育

体育,是学生生命力的外在体现;文化,是地方精神的内核载体。在笔者任教的巨野县乡镇初中,体育教学面临着课程资源匮乏、学生参 ...

08-05 14:53《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