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江苏某地爆出这样一则新闻。一位家长从小学就开始给孩子上补习班,前后花了70万元,但孩子成绩并不理想,特别是数学。结果一查,这个培训机构负责“一对一”教学的老师压根就没有初中教师资格证。
图源:新浪微博
但该机构负责人称,这位老师虽然没有初中教师资格证,但并不影响教学,他只愿退未上的课时费。
“双减”政策发布后,这家机构为何还在继续经营学科培训呢?据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工作人员表示,从营业执照上看,这家机构主营的是中小学校外托管服务,而托管期间是严禁开展学科类培训的。
一个违规经营的培训机构,一位没有初中教师资格证的老师,一个花费70万打了水漂的家庭,构成了一个教培问题的典型案例。
这一事件一方面揭示了当下一部分教培机构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一部分家长在教育投资上的盲目与焦虑。
一
有人在网上发帖认为,没有教师资格证,不一定就代表教学水平不高。
这种观点值得商榷。就如同司机要有驾驶证一样,教师资格证不仅是从事教育行业的入门标准,更是对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的一种认证。如果放任无证者上岗,那其中必然会混入滥竽充数之流,其结果只会导致整个行业的业态混乱,增加家长和学生的不信任感。
“双减”政策实施后,教培行业逐步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但仍有一些机构在资质欠缺、师资不足的情况下,受到利益驱动铤而走险,为了吸引生源,使用夸大宣传、过度营销、虚假承诺、无端制造升学焦虑等手段违规经营,扰乱行业发展秩序。
规范经营、持证上岗其实是对教培行业健康持续发展的一种保护,对于这样的“害群之马”,应该形成业内共识,共同抵制。
图源:摄图网
二
面对竞争压力,家长希望通过校外补课来获取更深入、更专业的教育资源,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优势。这样的想法可以理解。但是,从类似事件中也能看出,一些家长的教育心态是存在问题的。
如今,仍有一部分家长抱有“不输在起跑线、抢跑提前学”的观点,更有家长认为教育投资是最有价值的投资之一,也愿意花费更多的金钱来购买校外补课服务,认为别人都在补课,如果自己的孩子不补课就会落后。而在一些社交场合中,家长之间还会互相攀比孩子的教育投入和成绩,以显示自己对孩子“教育有方”。
此外,家长普遍存在的“求心安”心理和对孩子教育的过度焦虑,使得类似的“天价”补习班有了生存和发展的土壤,也让一些家长难以辨别出合规的培训机构而频频“踩坑”。
图源:摄图网
三
实际上,自“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各地都在大力推进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对学科类校外培训提出明确规范,并严厉打击违规培训行为。
以山东省为例,已经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实施意见》《山东省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实施方案》等多个政策文件,不仅围绕校内教学质量提升、作业管理和课后服务优化等方面进行了规范,还对校外学科类培训机构的多个方面进行了严格管理。
在每年开学季或寒暑假到来之际,济南、青岛、烟台等多地还会发布校外培训机构“白名单”“黑名单”,提醒各位家长擦亮眼睛,注意辨别。
具体到各地监管措施上,潍坊市和淄博市等地的创新监管方式也值得借鉴。他们通过网格化监管、数智化平台以及多部门协同发力等手段,有效提升了校外培训机构的监管效能。
图源:网络
当然,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还需要各方齐发力。
比如,学校要注意加强宣传引导,提醒家长不应过分强调孩子的学习成绩和应试能力,而忽视了孩子个性、兴趣和潜能的发展。
又如,家长需要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开始,通过帮助孩子制定学习计划、引导孩子独立思考等方式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让孩子学会独立学习和高效学习,激发孩子的学习内驱力。
回顾此次事件,比起用花费巨资来补课结果打了水漂,或许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能取得更大的效果。
暑假在即,教培行业也将“闻风而动”。借此事件也给家长们提个醒:教培花样多,补课需谨慎!
来源:“山东教育宣传”微信公众号
投稿邮箱:sdjyxcgzh@163.com
作者:马晓晴
编辑:袁琳
审核:周玉森
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紧密相连。“新职人”可以简单理解为从事新兴职业的人,他们服 ...
体育,是学生生命力的外在体现;文化,是地方精神的内核载体。在笔者任教的巨野县乡镇初中,体育教学面临着课程资源匮乏、学生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