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被“满屏高分”迷了眼
发布时间:2024-06-27 10:36 来源:“山东教育宣传”微信公众号作者:周玉森、苏银成 A+A-
-分享-

  6月25日,备受关注的山东高考成绩和分数线终于公布。成绩一出,“几家欢喜几家愁”,考得好皆大欢喜,考得不好,自然情绪低落。

  而在较早发布高考成绩的几个省份中,笔者注意到,有很多学校在视频平台发布了高分考生的消息,随之便是与高考查分相关的讨论频频登上热搜。一时间,在这波“高分秀”中,让很多人产生了 “学霸遍地是”的错觉,但也有不乏理性的声音呼吁:别让“满屏高分”蒙蔽了双眼。

  实际上,“满屏高分”只是表象,其背后隐藏着多种因素的推动:

  对一些高中学校来说,发出高分或者保送的消息,是为了吸引初中生源;对一些社会媒体来说,聚焦和渲染高分考生的“查分名场面”和“高分秘籍”往往更能吸引眼球;而在一些营销号看来,通过炒作高分、制造焦虑,可以变相卖课、获取更多商业利益;对于社交平台而言,高分话题自带的流量属性正符合其运营需求。

  因此,这才出现了公众视野中诸多“高分”和“学霸”的身影。

某视频平台上各种晒高分短视频

  考试总有变数,常会有一些考生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发挥出水平而“考砸了”。

  这部分学生在获知自己的分数后,可能就要承担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当他们浏览视频平台时,频繁出现的高分炫耀视频,无疑是对他们心灵的二次伤害。在这种情境下,他们眼中似乎只看到了成功的他人,而自己的挫败感则被“满屏高分”无限放大。

  由于自己发挥不好,没有考出实际水平,他们郁郁寡欢。只关注比自己考得好的同学,看到的都是比自己高的考分,他们越比较越觉得自己很倒霉,从而情绪更加低落。

  被“满屏高分”迷了眼的学生,如果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过一段时间会慢慢从失落中走出来。但是,总会有部分考生很长时间都走不出这个阴影。因考试成绩不佳而走向极端的情况并不罕见,这个时期的他们心理异常脆弱,“满屏高分”的现象无疑是在他们的伤口上撒盐。

  其实,不仅是高考后会有,中考后会有,非毕业班学生也会存在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本不具备考前几名的学力,但却只想考前几名,每次大小考试结束后,眼睛里只有比自己高的考分。

  由于自身的期待与自己的实际水平存在一定的落差,不仅容易出现焦虑情绪及“考试综合征”,还会在不切实际地攀比中产生妒忌心理,既影响了学业、影响了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也对成长造成了影响。

图源:摄图网

  一次考试不代表就被实力定格了。但这样简单的道理如何让考试失利的孩子真正明白。外界“满屏学霸”的反向刺激又会让多少考生陷入更深的压力和痛苦中。

  如何避免及应对“考后综合征”?如何有勇气面对“考砸了”?如何正确填报志愿?解决这些问题不仅是靠考生自己和家长,更需要学校、教育部门和社会媒体给予足够的理解和支持。

  其实,教育部在每年针对高考招生录取工作的通知中都要求,各地各校坚持正确的教育政绩观,进一步规范高考成绩发布和相关宣传工作,严禁通过任何形式公布、宣传、炒作“高考状元”“高考升学率”“高分考生”等。

  然而,具体落实上,各地的差异还是很大的。

  以山东为例。作为高考大省,每年几十万考生,高分考生自然不在少数。但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山东的学校和媒体在宣传高分考生方面保持了极大的克制。相应的,自媒体对山东高分考生的炒作也相对较少。

  山东省在每年的中、高考招生录取政策发布时,都会着重强调加强高考信息管理的重要性,严禁任何形式的“中高考状元”“高分考生”和升学率的宣传和炒作。同时,明确要求各地不得依据中、高考成绩对各县(市、区)及学校、教师进行排名,也不得以中、高考成绩和升学率作为奖惩局长、校长、教师的标准。

  各级教育督导部门也在加大监督力度,对违规的学校和部门进行坚决的通报和处罚,以此减少不必要的社会比较和压力,从而减轻学生的不必要困扰和焦虑。

  从山东的实践中可以看到,加强对学校的源头监管是遏制“满屏高分”现象的前提之一。同时,各类媒体和自媒体也不要刻意推高高分考生的关注度,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焦虑和压力。这样,公众视野就不会只被高分考生所占据。

图源:央视新闻

  此外,教育部门、学校等应该更加关心那些成绩普通甚至较差考生的感受和需求,给予他们足够的支持和鼓励。这种做法有助于平衡公众对高考成绩的过度关注,让更多人意识到,一次升学考试并不是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

  最后想对勤奋的学子们说一句,追求优异的成绩和设定高目标是值得鼓励的,但目标的设定要切合实际。正确对待别人的优秀,要容得下别人比自己优秀,并以优秀为榜样,激励自己不断前行。

作者:周玉森、苏银成

编辑:袁琳

审核:王煜玲

相关阅读

涛声里的“最后一课”

张军桥在异国他乡完成了人生的“最后一课”,在滔滔浪涛间架起了一座跨越国界、穿透时空的精神丰碑。

08-04 10:52“山东教育宣传”微信公众号

建设创新型职业院校 培育担当时代重任的“新职人”

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紧密相连。“新职人”可以简单理解为从事新兴职业的人,他们服 ...

08-04 15:53《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让地域文化有机融入乡村体育

体育,是学生生命力的外在体现;文化,是地方精神的内核载体。在笔者任教的巨野县乡镇初中,体育教学面临着课程资源匮乏、学生参 ...

08-05 14:53《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