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研学游不能“到此一游”
发布时间:2024-07-12 10:33 来源:“山东教育宣传”微信公众号作者:张铎木、顾登夏 A+A-
-分享-

  暑假一到,研学游备受欢迎。一些机构趁机推出“现金减免”“组团报名优惠”“不满意全额退款”等促销活动,吸引报名。然而,价格虚高、师资薄弱、安全隐患等一系列问题也随之出现,不少消费者质疑部分研学游是“游而不学、价高质次”。诸多的“不如意”,让不少家长和学生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当然也不乏心有所想、望而却步者。

  家长安排孩子参加暑期研学游的初衷不尽相同,有的是为了充实假期生活,更多地是想让孩子增加知识积累,能够“弯道超车”。在这种心态驱使下,“身边不少孩子报了,不能让自己的孩子落后了”是常见的纠结。

  可见,部分家长的攀比心造成的焦虑和盲目性,推高了暑期研学游的热浪。

  一些机构也抓住了这种心态,“萝卜快了不洗泥”,在实际运作中偷工减料、偷梁换柱,把研学游变成“到此一游”。于是,类似名校访学变成校内观光,甚至只在校门口合个影就走人,把文化体验降格为景点打卡,与家长和学生的期望相去甚远等报道见诸媒体。这样的研学游显然无助于素质提升。

  有媒体调查,实际成本只有两三千元的旅游产品,包装一下变成研学游后标价高达万元。有的“伪研学营”为了节省开支,配置的随队服务人员也不符合相关规定。号称是某名牌大学的随团老师,却对博物馆的文物一知半解;请来的辅导员,其实就是暑期兼职的学生,甚至连自己都照顾不好,根本没有能力照顾参加的小朋友。

  网上类似的爆料更是层出不穷。一名家长发现,机构在未告知情况下私自更换孩子宿舍,且由于看护不周导致孩子在宿舍遭到不公正待遇。孩子打不开行李箱,带队老师却未及时发现处理,导致孩子多日未洗漱和换洗衣物。说好的博士教师带队、中英双语教学、名校课程体验等,都只不过是虚晃一枪的广告词而已。

  更叫人放心不下的是安全。时有发生的人身伤害,让广大家长悬着的心放不下来。有记者调查发现,很少有机构配备专业医护人员。对参与研学游的孩子们,不少机构仅限于购买旅行意外险,只能提供一些事后保障。而在旅行过程中,安全措施并未充分落地。

  当然,尽管研学游存在一定的问题,但不能否定这一教育方式的的重要意义。名副其实的研学游,对孩子开阔视野、提升综合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研学游不是现代的发明。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就游历四方、求知求学。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走出去广泛交流,求得修养提升,为研学游开了先河。中国历代有志之士,都不乏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情怀和追求。远游的读书人,览名胜古迹、寄情于山水,结良师益友、探索社会人生,通过游学实现精神自足、人生通达。

  时至今日,研学游仍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教育方式,并实现了转型升级。它更加注重针对性、目的性,赋予了特定的研究和探索领域或主题。

  青州人工智能研学基地,小学生们体验与智能机器狗互动

  研学游也并非无章可循。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指出,研学旅行是以中小学生为主体对象,以集体旅行生活为载体,以提升学生素质为教学目的,依托旅游吸引物等社会资源,进行体验式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教育旅游活动。这中间有一个关键词,就是“教学”。

  一次有质量的研学游对孩子来说大有裨益。它能提供自主式学习空间,锻炼孩子自主思考、沟通交流和团队协作能力;能提供实践性学习平台,提升孩子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还能加深沉浸式学习体验,让孩子在跨文化、多学科的环境中品味到新鲜感知,获得新知营养。

  保障一次研学游“研”有所值,取决于多个方面,监管的精细化、市场的规范化以及家长的理性化,都不可缺位。

  研学游的本质是基于实践的教育。它重在一个“学”字,是将学生的学习与实际和实践相结合,通过参与实地考察、实践活动和社会体验,让学生在实际环境中学习和探索知识。通过参观、调查、实验等方式,孩子能够深入了解和体验所学知识,并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

  例如,济南市近日宣布了“泉”在济南过暑假系列活动方案,重点围绕大、中、小学生群体,按照“文化场景化、场景主题化、主题线路化、线路故事化”的设计思路,围绕十大主题,策划百条研学线路,讲述千个研学故事。这给当地家长带来不少灵感,有了“带上娃说走就走”的底气。

  济南墨泉边,中学生们打水取样完成“泉水探测”研学作业

  多些量身定做,让研学游真正提升综合素质。相信这样的研学游不会花钱太多,而收获却是长远的。让素质教育真正落地,不只是教育机构的事,也需要家长懂得教育之道,摒弃错误的教育方式,回归平常心。

  正确的需求决定正确的供给。家长需要摆正价值追求,让孩子多亲吻田间地头、绿水青山间、红色景点、非遗工坊等自然和人文场景,让孩子有物可看、有料可学,才能真正长见识、利成长。在选择研学项目时,最好从孩子的兴趣爱好、未来发展规划及自身短板等多方面进行考量,提前做好功课,研学游才能“研”对路子。

  市场的自由必须置于严格监管之下。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研学游项目的监管,出台规范的准入、资质以及产品、内容、运行等标准,确保学生游有所研、旅有所学,避免“只游不学”。教育、文旅、工商等部门,亟须打出“组合拳”,保障市场规范化运行和高质量发展。

  比如,把好准入关,严格审核从业企业的资质;把好内容关,制定研学项目的定价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把好售后关,为购买研学服务的家庭提供有力的消费者权益保障,等等。这些功课做足了,才会有一个高质量的研学游市场。

  业者加强自律才能行稳致远。有研究报告预测,未来3-5年,研学游的热度只增不减。可观的前景,正吸引众多企业、机构抢滩入局。但前提是必须把学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进一步健全行业管理规范和标准体系,优化提升研学产品供给,杜绝“缺斤短两”、以次充好的“一锤子”买卖,让研学游真正寓教于乐,让学生学有所得,让家长花有所值,行业才具有可持续性,开辟出更加广阔的前景。

作者:张铎木、顾登夏

编辑:袁琳

审核:周玉森

相关阅读

涛声里的“最后一课”

张军桥在异国他乡完成了人生的“最后一课”,在滔滔浪涛间架起了一座跨越国界、穿透时空的精神丰碑。

08-04 10:52“山东教育宣传”微信公众号

建设创新型职业院校 培育担当时代重任的“新职人”

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紧密相连。“新职人”可以简单理解为从事新兴职业的人,他们服 ...

08-04 15:53《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让地域文化有机融入乡村体育

体育,是学生生命力的外在体现;文化,是地方精神的内核载体。在笔者任教的巨野县乡镇初中,体育教学面临着课程资源匮乏、学生参 ...

08-05 14:53《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